二千零二十三年七月三十一日 (第1/2页)
请叫覃先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雨错过了我们的上班时间,它在我们的睡梦中带走了炎热。
这个周末并没有特别的繁忙,甚至我觉得平静。在前面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客人时,我的老板显得格外焦虑。他似乎总会这样质疑自己或者自己的爱人,每当生意不那么好的时候。我不能说他这样的思想有问题,但我觉得有些不够成熟,至少我在他与他爱人之间的谈话中感觉到是这样。但我始终没有插过一句话,甚至没有听很久他们的交谈。我想我以前应该会插嘴的,那是一个糟糕的习惯。可惜我现在明白了那是糟糕的表现。
不算繁忙的工作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深思自己的问题。同时我也在今天的学习中做了更进一步的改动。
我第一次在上班时间听书并使用了便签来记录和总结知识。这是我之前一直打算去做但从未落实的想法。当然这是在完全空闲的时候去做的事情,处于正在工作中时我并没有。我那样做的原因并不是博人眼球,我发誓我没有那样的想法。我只是为了更好的找到我想要知道的一个问题的答案,仅此而已。
至于那个我想要知道答案的问题是什么。让我先从今天做的另一个调整说起。
首先今天我把手机音频播放时的速度下调到了原来基础的
%。我觉得我无法记住太多听书内容可能与此有关。同时我这样的做法灵感来源于我正在听的书籍《刻意练习》中,作者埃里克森对其实验者史蒂夫·法隆所做的听数字实验。实验中史蒂夫·法隆到达某一个瓶颈时无法继续坚持,并产生自我质疑。埃里克森为了帮助他而有意减缓了读数字时的语速,这一个简单的行为,让史蒂夫·法隆重新拾得信心,并最终完成突破。所以我同样认为我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增加自己听书时记下的内容。
为了能够证实我自己的猜想,今天我以和之前一样的方式工作并听书。最终的结论是:我的确会因为音频的播放速度减慢,而记下比原来很多一些的知识点,。尽管依旧不多,但因为是我自身的体验,实验对象也是自己,所以我能更为亲切的体验到那种微妙的变化。
同时播放速度的减慢让我可以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书中内容,并且能够更好的参与联想。我想如果我把速度下调的更慢一些,可能还会有所提升。但我最终并没有那样做,因为播放音频的声音会因为速度下调而显得有些不那么协调,并且太慢的速度并不利于成长,因为我需要理解的只是书中的重点内容。其中大部分实验内容,我并不需要完全记住。所以我最终确信这一改动可以有效增加我的学习效果。
此外今天在重复听《刻意练习》这本书的时候,让我对自身问题,以及书中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至少我更加明白了什么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刻意练习等等。
但同时我也产生了一个重要疑虑。为此我冥思苦想了很久,一直到这这篇日记前也没能想到答案。
《刻意练习》这本书中,清晰的描述了“心理表征”这一概念,并强调其重要性。同时在结合书中大量的实验内容后我也能够理解什么是“心理表征”。但是我一直想不明白我应该如何构建自己的“心理表征”。当然我是指如何构建“学习‘学习技能’”这一技能的“心理表征”。
所以我试图从原书中寻找答案。我在工作停下来之后,我仔细去听看“心理表征”这部分章节,并把重要的知识点记录在便签上。到最后我去查看便签时,我发现记录的内容都是“心理表征”是什么?有什么好处等等。书中大量的实验内容也都是在证实这些观点,并没有提及如何构建这一技能。我在反复阅读以后,我更加迫切的想要知道我应当如何构建自己学习“学习技能”的心理表征。因为我知道我必须要构建这一“心理表征”才能更好的学习。我重复的回忆书中内容,苦苦思索。
当我把日记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又发现我似乎把“心理表征”这一概念理解错误了。学习构建学习“学习技能”这一“心理表征”,这中间好像有着某些说不上来的矛盾感。
于是我重新回忆书中关于埃里克森对史蒂夫·法隆所做的那个数字实验。这好像和我听书有相同之处,所以我联想史蒂夫·法隆,他为了突破自己,他所做的是什么?他所构建的“心理表征”又是什么呢?
在我反复回忆那个实验之后,我终于好像领悟到了一些答案。史蒂夫·法隆为了完成突破他把听到的数字分组,按照他预定的模式或者想法分组记忆。那就是说他的“心理表征”是他事先预定的模式或者想法。也就是说他所构建的“心理表征”其实是更好记录数字的具体方法。那么构建“心理表征”便是构建一种方法或者模式?我这样理解应该是对的吧?
那么我把问题回归到自身。那就是构建学习“学习技能”的“心理表征”是学习“学习技能”的方法或者模式。这......我好像把自己绕蒙了。
我不得不停下来抽根烟,我需要更加冷静的分析一下。
这次我把那个实验的具体内容联系到我听书这件事。这两者之间几乎是相同类型的事情,我相信也一定有着共通之处。
我终于想到了,史蒂夫·法隆为了更好的记住数字,他做的是分组,再组,最后背诵。那我抛开他的“心理表征”,按照他的实际操作步骤来分析。我听书也应该分组,再组,最后记忆。是一个道理没错吧。
哦!我终于明白了。昨天的答案“浏览目录”,这件事其实就是在构建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心理表征”。
那么构建学习“学习技能”的“心理表征”的最终结果是“长时记忆”。也就是说构建学习“学习技能”的“心理表征”其实就是学习心中学习模式。并最终达成的结果是,在我听到那本书或者看到那本书时,我能够大致想到或者清晰知道书中的内容。“心理表征”也就是那本书,这和“蒙娜丽莎”类似。
所以我想要更好的学习,正确方法是:找到想要的书籍——浏览目录(建立基础框架结构)——填充内容——反复学习(阅读,听读,总结)——完成阅读——达成“心理表征”。其中填充内容应该要分段填充,有效填充,才能最终保证其有用性。
难怪我刚刚在冲凉的时候,脑海里突然浮现出来一个情景。
我的老板娘在不断跟我传递一些菜品信息,某一位客人点了一些烧烤,但是客人的某些菜品不需要辣椒,某些菜品需要更多辣椒,某些菜品则需要正常标准。
说实话这是一个极其糟糕的场景,我想应该不只有我这一个烧烤师傅讨厌这样的客人,我猜测绝大部分甚至所有的烧烤师傅都不喜欢这样的客人。因为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会觉得繁琐,因为心生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