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si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
第二天是星期天,阿姨休息。但傍晚特地来看我。提了一小袋本地特产——黄皮果和荔枝果。说是自家老屋门前种的。她上午回村看老母亲时摘来的。捎点给我这个外国回来的老乡尝尝。她用“捎”,没用“送”。“送”附带着人情,有要人还礼的压力。而她觉得这东西便宜,送不出手,给人都觉得太轻。
我说:“谢谢!从小吃到大的家乡特产,到了国外吃不到,常常怀念。”
她问:“发烧有没降温?”
“吃了你买的药,好一些了,感谢你。”
“不碍事,同是本土人,你从外国回来,一个人住这,生病没人照顾,很凄凉的。我也住在山庄的员工宿舍里。从那头走到这头十几分钟。过来看看,是洒洒水的小事。”
“度假山庄的员工都住在员工宿舍里吗?”
“不是,这里大部分员工是
市本地人,都住市区或附近村庄,他们骑摩托车或开车回家,很方便。只有外地来的、没家室的单身人才住在宿舍。”
“你家人都在谢村?”
“我家只有老父母了。我从来没结婚。我小时上山砍柴,踩空,从岩石上摔下,摔断这条手。”阿姨抬抬右手,“用草药治好了,但骨头没接正,歪的,不灵活。”她又僵硬地摇摇手肘,“不能耕田,农村人家嫌弃的,谁娶?主要是小时候,我生病了,家里不找医生,找神婆。烧满屋香,薰我,驱鬼。结果神婆闭上眼睛念咒。香燃着了我的衣衫也不知道。我的下体被烧伤一大片。死是没烧死,不过卫生站说可能不能生孩子了。这传得全镇皆晓。农村都要传宗接代的,谁家愿意娶一个不能生的女人?唉,旧时山里人封闭、愚昧。有些顽固的老思想会害人一辈子的。不过现在好多了,开化上百倍了。国家好呀,国家带领我们走向好时代了。”
我不善于安慰人,点头表示同情她的遭遇。心想,幸好这位阿姨健谈开朗,她的生命才如此坚强。
她又说:“我这一辈子干不了重活,多亏了桃子不嫌弃,收我到店里打杂。我给她打工二十多年啦”
“哦,她二十多年前就是老板啦?”
“嗯,最开始她有间杂货店,还有个果园,她是我们村第一个种果园、养牲畜致富的人。”
“哦,她很能干哩。”
“她也是逼出来的,真是逼出来的。她吃了不知多少苦,能走到今天,很不容易,很不容易呀。”
“但,她现在很富有,是
市有名的大富豪哩。”
“是,人人都像她那样脚踏实地、动脑想法、勤劳肯干,都不会穷的。我们村有她带头后,很多人有样学样,都勤劳致富。”
不容置喙,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勤劳的人。我点头同意,说:“现在中国百姓都富裕起来了。农民都建起了一排排新楼,开起了小轿车。穿着打扮也很时髦,山里都普及了高科技,通往全国各地的交通十分发达。”
“是呀,几十年前不敢想会有今天这样物质富足的日子。到了七八十年代,我们这山旮旯都还好穷呀,从水镇出趟县城很困难。交通不便,山路危险,本地人都认定窝山里难有出息。能出山的人,都到大城市、到外国寻好生活去了。走不了的人,只能守在山里,挨苦挨穷。好在国家扶贫扶到我们山里来了,加上山里人努力做,这不是有成绩出来了吗?现在也还有穷人,但比起过去,真是好上百倍了。”
我密密点头,“嗯,比存款、比伙食、比高楼大厦的话,现在的中国百姓比外国百姓富裕多了。”
“真的吗?”
“真的。”
“我看新闻,看很多在国外生活久了没回来的人,不知道中国发展好了。他们和没来过中国的外国人一样。以为中国还停留在几十年前。抱着偏见和旧思想看中国哩。批评中国这不是、那不好。要我说,这已经很好了。”
“是,阿姨你是对的,你真智慧。”
“哎呀,现在有网络,很方便的哇,随时看新闻,还有微信群,什么样的信息都有人发,人人都长知识、长见识,现在不封闭、没笨人、没愚昧的啦。”
我心想,确实是。网络、中国微信,真是伟大发明。随时随地打开手机读书、看新闻、受教育……应有尽有。相当于全民网课。这对科普知识、提高全民素质大有帮助。
不过,阿姨的一番话让我脸红。我极少关心国家大事。不知道是天生,还是在国外生活太久,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我很个人主义,很自私。我的心思只倾于男女关系、工资高低、时尚娱乐、化妆打扮等无大作为之事。你看,我老想向阿姨打探谢女士的私事就显尽小女人本质。
而阿姨,她说旧时的穷苦,恐怕是让我看到现在的富裕,让我看到家乡人的努力,提醒我——中国繁荣富强不是一朝两日爆发的,是几十年努力建设的。
她也传递这个信息:以前穷,那些外国人,就连移民去外国回来的侨胞,都用极有优势的姿态俯视家乡穷百姓。我们努力追赶几十年,赶上你们,甚至超越你们啦,别再用带偏见的眼光看我们,我们是平等的……
我心想,连一个农村阿姨都知道关心民族兴衰。鬼佬想强拦中国发展发达?拦得住吗?
我说:“我父母也移民去了欧洲,我有七八年没回中国了。这次回来都不敢认路了,
市发生了大变化,我很难找到出国前的旧市貌。我念过书的小学、初中、高中,都大变样了。以前矮小的石米校门,现在改成很有气势的大理石柱门,以前简陋的黄泥墙教学楼、宿舍楼等,也崛起一片现代新楼。还有体育馆哩。很气派。”
“是发生了大变化,农村变化更大。穷的时候,很多人把户口迁移出村,迁到城镇,迁到外国去了。现在看家乡政策好了,土地贵了,生活好了,他们又想移回来。不过,不容易迁回来了。不知你们海外侨胞迁回来容不容易?你们有文化有知识,家乡建设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应该容易迁回来。”
阿姨说完,才意识到什么,不好意思笑笑,表示不是针对我。补充道:“不过,几十年前那么穷,有本事出去看大世界,过富裕生活,谁愿意留在山旮旯里?我很理解的。我记得
年代初,我和桃子八九岁的样子吧,具体哪年记不清了。那时穷得没饭吃,没衣穿,还有天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