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众所周知,大明开国元勋中有一位能人,相传他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凡事算无遗策,说到这里相信不少人都知道此人便是刘伯温。或许历史中的刘伯温不及传说中夸张,但是从传说之中,我们也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对刘伯温的才能有一个大体的印象。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能臣,他曾经多次帮助过朱元璋转危为安,取得许多决定性胜利的决策,可是朱元璋却在建国以后,坐视他被李善长和胡惟庸陷害至死。或许人们都很奇怪,虽然朱元璋诛杀功高盖主的谋臣武将还可以理解,可为何他会对辞官隐居、没有半点威胁的刘伯温,却仍如此漠视呢?
其实朱元璋发家之时,李善长算是最早追随他的人之一,其才干对朱元璋建立势力不可或缺。而刘伯温却是当初朱元璋威逼利诱之下才过来投诚,此时朱元璋却已经打下了南京,在中国众多割据势力中也算是排得上号的人物。所以纵然刘伯温在后来鄱阳湖大捷中取得关键性作用,但朱元璋在和李善长没有发生矛盾之前,仍然选择站在李善长这边,而抛弃了刘伯温。
而很明显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刘备的故事。在刘备草创之初,刘备受徐庶引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最终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实现了三国鼎立。而后,诸葛亮的影响几乎贯穿刘备的后半生以及蜀汉的大部分光景,为刘家鞠躬尽瘁,最终得到蜀汉举国善待,后世纪念。
其实,在现今的社会,不乏如刘伯温一样真心帮助别人,可是却仍旧吃力不讨好的人。由此,现在许多人总是会面临一个问题——我该如何出手,才能够真正帮助到别人,做到在事业上广结善缘呢?关于这个提问,两千多年前的纵横鼻祖,中国著名的阴谋家鬼谷子便已经在他的著作中为后人做出了解答。
《中经》一篇有云:"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俦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大概意思就是说:能够帮助陷入困境之人,只有那些能言善辩且厚德载物之人方能做到。救济那些深陷困难之人,他们才能对你感恩戴德。能说会道之人,可以成为与人为善,广施仁义(会说话能变相扩大影响力)。广施恩惠之人,也应该按规矩办事,不能乱来。救助处于困境、地位低贱之人,可以让他们听从你的使唤。
鬼谷子的意思是救人可以,但是需要专门救济那些陷入困境,且真正需要帮助之人;至于那些不是很需要帮助之人,你总是帮助以后,人家不一定接受你的好不说,还会将你对他的好习以为常。这样久而久之,反而会害了自己。
然而光只会真心实意帮助人还不够,鬼谷子认为还要会说话。鬼谷子之所以强调广施仁义之人要能言善辩,是因为在他看来光做不说也不行,这样只会吃力不讨好,还要会说,表达出你对他人的情谊。
但是如何提醒他人记住你的恩情,鬼谷子认为这也是一门学问。鬼谷子说过:"口者,心之门户。"他告诉世人,嘴巴是心的门户,一个人心里想什么,你直接多听别人说话就能知道;同样,人家想知道你是否有点思想见识,听你说话也便能洞悉你的内心。
所以,施人恩惠以后,你要善于思考,用真切巧妙的委婉话语让人感受你语言的温暖,切莫哔哔赖赖,这么反而显得你矫揉造作。因此鬼谷子上来便说了助人前提:"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因为太过计较的狭隘之人帮助他人后,咄咄逼人之势只会让受你帮助之人反感,只有有道德修养的人帮助他人以后,才会让人感受到真情实意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