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
这个(假设的)东西即变化之本,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
其始无名,故古人把他称之曰:道。”
“如你所言,贫僧和徐侠研究的是水纹地理之道,徐奋研究的是算学科技之道,至于秦兄,你可是研究的经世计划筹算之道,乃是国之大道!”
“大师过奖,我以为,道不能拘泥于孔孟之道,而是存于世间的条条大道,目前人人都致力于四书五经之道,反而使这许多大道无人研究,实乃一大憾事!
如果文以载道,载的只是‘圣人之道’的话,最终天地间仅剩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其他的道理就只能隐藏在民间,留存与口头,代代相传,日渐流失。
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没人会种庄稼,会养家畜,织布做衣,冶金烧陶……
这样的社会,人们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
请问此时的圣人还会说什么?
我认为,文可以是华美的文章,也可以是平白的文字,我们用它来记录或者阐述道理,用它来表达思想。
如果是表达崇拜,爱慕,思古……这些人文思想,写的文应该就是传统意义的文章,它可以华美精致,可以阳春白雪。
如果是记载庄稼种植,医药使用,水利山川……这些实用科学,那应该平白易懂,不能以文学之法描述。
我以为,至从独尊儒术,打压其他开始,我们的社会精英们制造了一种苍白无力的伪文学,同时,他们蔑视、棒杀了民间的文学艺术,更是严重阻碍了科学科技的发展,他们所谓的‘文’只是‘圣人之道’的‘器’。
今天,我在这里,辩论着文统、道统,实际就是想说:‘我们研究的道,也是大道,我们会把他们用文字把写下来,永远流传下去!’”
……
秦云麓慷慨激昂地说着他对道的理解,对自然的尊重,更是提醒大家:自然中的道有千千万万,我们要研究之,敬畏之,适应之,使其发挥有利的作用。
这作用有的看得见,比如如何使作物产量增加,如何防疫治病;有些看不到,比如普智大师关于我们脚下大地的形状问题。
虽然我不知晓其用处,但道理在那,了解它,说不定将来是有用的。
“大地如果是球形,那么一直东行的话,是不是可以从西边回来!”阮氏兄弟兴奋滴高呼起来,“秦叔叔,我想,我想跟着徐叔叔行走天下……”
“这个需要问你的长辈还有徐叔的意见,我建议你先学习一阵子,再去行走天下。要之道,这衣食住行样样都是学问,你得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风俗,&#
;&#
;.u
&#
;m否则可要寸步难行。”
……
“秦大哥,难道我们要求的官商一体纳粮就是没道理的?要不,怎么也是寸步难行呢?”张驰很是痛苦,为了这些,士林排挤他们,家族抛弃了他们,可是,可这明明是谁都知道的道理啊:土地,酒楼……这些东西大多数集中在权贵的手里,他们还不纳税或者少纳税,国家的税赋全部压在小民身上,长此以往,小民日渐凋零,国家无以开支,这样子,这样子有道理么?
“有道理,没人会说这是荒谬,可你们为什么会寸步难行呢?
这其中难道就没有道理么?
你们不想去研究其中的道理么?”
看到秦云麓反问着对方,原月不知怎么又想起了王安石那失败的青苗法。
这么个熟知官路道道,一腔热血的他,那个差不多站在人臣最高位的他,那个被国家的所有人全力支持的他,终究是败了,败在了反对势力上,败在了自身的狂妄上。
他本以为官府提供贷款,可以使小民省去春播时的高利贷,使春耕顺利进行,结果却被硬性摊派,不得不向官府借贷。
原月不清楚到底是下面的官僚为了完成任务,得到领导的表扬,还是那些地主官绅有意捧杀,推波助澜,以至于他的变法,上至官绅,下到小民,遇到了层层的阻力,寸步难行。
直到人亡政息,北宋亡逝,没有人说得清这次变法的好坏,只是从此后,天家对变法警惕万分,在原月那个历史时空,直到清末,都没有人去提及王安石的这场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