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埂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五零章政党
李彦希望自己的团体能够更团结。并且团结更多的力量,为那个共同的蓝图而努力、奋斗。
结党是否必然谋私?在权力均衡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似乎也是必然的,就好像李彦现在若是能够建党,肯定会大肆起用党内的官员,虽然他的出发点可以说是为了共同的蓝图,只有这些有共同目标的人,才会形成合力。
思前想后,李彦觉得眼下建党的条件还不成熟,这个时候建党,差不多是将他们这个群体竖成靶子,让朝野的反对派猛烈攻击。
虽然不能公开建党,李彦却希望原来松散的复辽系、华夏系,能够形成更紧密的群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和目标,不会因为个人私利而失去行动的一致性。”
事实上,复辽系已经有一个比较成形的组织系统,那就是讲武堂、讲武学堂和兵战俱乐部,辽东为战而生,军事始终是核心,辽东的民政就是军事后勤。因而这个系统基本囊括了复辽系的核心成员,包括包有才、郑书、茅元仪等人,也都是讲武堂成员。
而现在参与中央政权,这个体系显然要进行改变。
此外,以华夏社为核心形成的华夏系,在思想上也比较倾向于新政,加上因为利益和立场关系,会站在新政这边的商人群体,他们也基本上参加了几个技术协会、海商协会、工商协会等等。
李彦希望对这些体系进行梳理,形成金字塔式的政治机构,各种协会、会社吸引商人、士绅和读书人加入,成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像华夏社这样的精英会社,则要注意吸收精英,作为中坚阶层存在;此外还需要一个组织性更强的会社,将那些目标明确、信念坚强的人员吸收进来,成为核心力量。
晚明文人结社已经比较常见,大多以文学制艺的名义出现,当然像李彦他们这种极受瞩目的高官显然也不适合加入会社,作为指导倒是可以的。
华夏社原本是出版、发行报刊的报社,因为吸纳大量的撰稿和编审,后来又办了华夏学堂,俨然成为温和新学的发祥地,从这里出去的人。因为思想上同传统的士大夫、官吏有所不同,渐渐形成了一个华夏系。
与复辽系比较起来,华夏系的组织更松散,充其量就跟当初的东林党差不多,李彦的意思,是在华夏社下,增加一个华夏学社,用华夏学社,来吸引华夏系中,思想更开明的那一部分。
此外,他们手上的一些学堂,以及华夏社设在各地的分支,也可以组织相类似的学社,当然名字可以不叫华夏社,而且最好是不要叫,但是在目标、组织原则方面,可以尽量一致,各社再以联盟的形式,形成一致步调,这就是将来的中坚力量。
华夏学社的组织构建,李彦交给了夏熙、宋钟国,夏熙在华夏社中影响很大,而宋钟国在这方面更有经验,毕竟现在的讲武堂体系,他曾经全程参与,非常熟悉。
而讲武堂作为军中体系,将独立存在。
以华夏社和学堂为中心,构建各地的学社,形成中坚力量。
而其中的精英分子。则可以挑选出来,加入华夏学社,并依托华夏书院,进行交流沟通。
而像李彦他们这些核心层,基本上就会涉及到很多私密,将限定为一个规模不大的小圈子,李彦正式定下名字,就叫共和社。
虽然说最终商定的架构,距离李彦理想中的目标还要差很多,不过通过这些复杂、分散的会社,基本上能够对下面的成员和组织形成影响,并在需要的时候,取得一致的步调,应该说也是挺大的进展。
“咱们结党、结社,根本目的还在于团结,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来实现咱们的蓝图,”餐桌上,大家也只是讨论基本的原则和方向,至于细节,那还要继续研究和完善,不过时
时间上也会比较紧,李彦希望能在明年春天的国士推选中,就发挥作用,如果能够在国士院中控制局面,那自然最好。
说到国士推选,大家神色都挺严峻的,毕竟他们在地方上的影响还比较弱,如今只有依靠华夏社,还有工商行会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希望有更多的“自己人”。能够给推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