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回 进军京城 (第1/2页)
半埂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
广告招商的成功,顺便也扩大了《华夏商报》的名声,并且有商人愿意代理山东、河南、南直隶等地的发行,李彦手头的银钱终于充裕了些,不仅可以弥补亏空,还能投入技改。
印刷方面的技改一直都在进行,并且涉及到各个环节,李彦的策略是怀疑一切,敢于尝试,不断改进。
如果说前期最大的改进在于字形拆字编码,那么铜活字的铸造成功,并开始用于报纸印刷,其重要性也丝毫不逊色。
当初李彦试图寻找有经验的工匠,但是没有成功,毕竟在这个时代,使用活字的并不多,使用金属活字的就更少了。
后来只好自己摸索,使用铜、铅、锡及合金铸造金属字模,在多次失败以后,才铸造出少量可用的金属字模,其中有铜活字,也有铅活字和锡活字,至于哪种更加好用,李彦还没弄清楚,似乎铅活字应该更好些,但他记得那是铅锡锑的合金,至于比例如何,就要继续摸索了,而且这个锑是什么,似乎还没有人知道。⑻
不管如何,在不考虑成本以及印刷效果的情况下,铜铅锡的活字已经可以使用在报纸印刷中,这对李彦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
在以往的木活字印刷中,由于害怕木活字进水以后会发生变形,都是印几十张就要洗净烘干,然后才能继续印刷,严重影响印刷的速度,几千张的报纸,往往要持续印刷几天几夜,要不是李彦通过刻制、收购搞了几套活字字模,排出多份同时印刷,《华夏商报》要日发一期根本不可能。
好在金属活字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可以连续印刷,如果能够排出几份同时印刷的话。差不多一个晚上就能完成。
金属活字虽然不怕浸水,不过水性的墨不粘,也不好印刷,只有在加入更多牛皮胶并减少水分以后,这种墨才能用金属活字印刷。
在印墨达到要求,李彦就要求精作坊大量铸造铅活字,用来代替木活字印刷报纸。
金属活字的使用,则让《华夏商报》的印刷变得更加快捷,也有条件发行更大的数量。^^首发^泡^书^吧^^^
解决了技术问题,李彦就需要从报纸地内容编撰、发行方面来考虑扩大销量的可能。
在成本不发生大的变化。甚至使用油墨以后还有上升的情况下。报纸面向的客户群始终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官吏、士绅与商人,其他人都不大可能慢。
而要继续扩大报纸发行的地域范围,又面临巨大的递送成本,且又会丧失时效性,似乎也不可行。
或许只有在内容上想办法,在可发行的地域内,吸引更多有条件的人花钱购买。通常来说。时政要闻总是媒体最核心地内容,《华夏商报》也不例外。虽然它也提供一些其它方面地消息,如商业方面就有每日运达天津的大宗商品、京城物价变动;文化方面则有某个才子写了什么诗、憨山老人在哪里说禅;农业方面有经验丰富的老农担忧来年干旱,天津有人引水泡地……
如此种种,内容很是丰富,不过李彦在调查后发现,购买《华夏商报》的人,虽然都喜欢这些琐细的新闻,不过对大部分人来说,促使他们花钱的。⑧还是报纸上的时政要闻。
华夏社所获得地时政要闻,都是通过邸报,由于京城与天津之间的距离,就需要浪费一天地时间,这对于报纸来说非常不利。
提高报纸的时效性,并抓紧时政这个要点,对《华夏商报》来说非常重要,因而李彦决定将华夏社搬迁到北京。
正好过年以后,正月的时候。骆养性也被调回北京。李彦便与他一起去了北京,在锦衣卫后街路西的洪井胡同买了座宅院。作为华夏社在北京的办事地点,距离通政司不过几百步,距离午门外的六科直房也不远。
北京对于李彦有着特别的意义,而且他能从这里找到那个时代的影子,起码他看到了天安门,也就是现在的承天门,明代皇城地大门。^^首发^泡^書^吧^^^
李彦以前游览过天安门、紫禁城,不过这个时候的承天门却是戒备森严,寻常人根本无法进入,倒是有些人三三两两聚集在远处的大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