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饰霓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李月英连忙接过话茬,出声道:“啊,是这样的,工程局承接的项目很多,一直都人手不足,虽然我们一直在定期定量的对外扩招,但因为其他部门也在不断向我们借人……导致了工程局即使是创造出了七天出师的奇迹,也难以让方家堡对工匠的需求和工匠的数量达成平衡。”
她还特地举例道:“农具、家具等器具属于每个星期都有指标,再加上其他部门拿着您通过计划从我们这里借人,再加上您时不时下达的新计划……”
“呵……”郝源正想说合着这都是我的错?
但细想起来,貌似还真的是这样……好吧,那这个烂摊子我就自己收拾吧。
“所以说,是工匠越来越多,但熟练的工匠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良品率的下降,对吗?”
李月英点头道:“对,但不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因为工匠在数量上的缺口很大,而且现在的工匠就是工匠……我甚至感觉他们在重复而单一的工作下只能被称之为工人,而不是工匠。虽然说流水线小组式的工作方式确实提高了效率,也确实让学徒快速出师有了基础,但我发现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只会在工作中麻木,麻木的人是不可能会有创造力的。”
“您不是说,创造力才是最重要的吗?”
对,我是这么对你说过的,但我没想到……不对,差点被绕进去了,这俩者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
算了,多说无益,还是让时间来证明对错吧,纸上谈兵终究不如实践操作。
瞧,比起让市场调解,还不如计划经济来得实在吧?
回想起在怪异影响下的自己铺出来的这个烂摊子,郝源就感到了头疼——他知道那时的自己就是把工程局当成了一个面向市场的大型国企,甚至还天真的期待着通过市场的需求它会自我筛选出人才,这才导致着当下的局面。
这个学徒带学徒,越带越差劲的局面。
所以,关键还是在于要将工程局进一步细分成更多的部门。
当然,细分一定得在方家堡的需要和民众的需要之间达成平衡,毕竟人力就这么多,满足了一方肯定有另一方表示不满。
就像是粮食供应的问题上一样——方家堡的居民吃饱了的前提是四镇十二村的奴隶受到了压榨,在这点上佃户可能好一点。
压榨二字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是饱含了奴隶的血泪……就郝源所知,他们在高强度的劳作下时常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具体能吃多少,往往取决于这家地主的‘眼光’如何。
这个问题暂时没法解决,毕竟这才一只脚踏进了蒸汽时代,粮食又是重中之重,在俩个新的粮仓建起来并且储蓄满之前,他只能容忍这些赚取‘差价’的地主们继续这么做。
在思索间,他顺口问道:“那为什么之前没人给我上报这个情况?光看文件的话,我还以为工程局的运转仍在正轨上。”
三位工程局负责人顿时面露尴尬,他们支支吾吾的样子这才引起了郝源的重视:“这有什么不能说的,哪怕就是我下的令,现在你们都要说出来——问题出在我这里!”
刚刚完成了交接任务的魏羊倒是很清楚原因在哪里,眼见那三人不敢说,她俯下身在郝源的耳边轻声道:“问题确实出现在您这里,因为您在市政大楼落成的那一天在演讲时亲口提到了工匠和工程局的重要性,又在事后下达了政令保证工程局在扩招工匠上不受限制,而且还鼓励其他部门多多借调工匠,从而给工匠们提供工作的机会和积累工作经验。”
“因为这些原因,以至于为了完成您下达的指标、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工程局就这样勉强地运转到了现在,三小姐让我告诉您,这烂摊子她是暂时收拾不了了——因为牵扯得太复杂,也太乱了,她建议您最好是将这一团糟的工程局留给她大哥。”
“……”郝源有些无语,听到这话他眼前仿佛就浮现了方思媛那坏笑的模样,尤其是那双微微眯起的眸子里流转的光华,更是让他感到了无奈。
难怪说这三人不敢说了,能让我看不到文件的除了身为秘书的方思媛之外还有谁能做到?
犹豫了片刻,郝源决定之后问问老泰山是怎么看的……对于工程局,他也是没了头绪。
在郝源的设想中,工程局应该是负责管理工匠的一个部门,例如分配工作给工匠、以老带新培育出新的工匠、帮助工匠与劳工队等私人性质的团体达成合理的协议……
但现在,工程局却变成了一个超大型的制作坊……国有性质的制作坊,什么活儿都干的制作坊。
貌似我也没提到让工程局扭亏转盈吧?
郝源低声叹了口气摆手道:“好了,就到这里吧,你们今晚给我整理出你们的想法——工程局不该是这个模样的,明天中午前把文件交上来,没问题吧?”
尤大郎和李月英在面面相觑中迟疑道:“没……问题。”
只有葛沽一脸振奋道:“没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