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游荡的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既然想做那就去做,武牧就开始筹备新基金的成立。
首先要确定掌门人,小昭再次给出建议,人选只能有两个:一个是陈江云、另一个就是柳小小。
这种能够狂刷声望的好事,自然不能留给别人!
陈江云担任了“军人家属互助中心”的负责人,每天和一帮大户人家的夫人们乐在其中,就不想再担任其他职务;基金会的掌门人最终就落到了柳小小肩上。
柳小小目前在“军人家属互助中心”帮忙,因为不是负责人,工作起来倒也算是得心应手。
现在要独当一面作为新基金的掌门人,柳小小就颇有点迟疑,这跟帮忙不一样,帮忙是别人让做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作为掌门人则是要给别人分配工作。
武牧就详细解释基金会的作用,不过就是花钱而已,但是要花的清楚,花的明白,不能花的稀里糊涂!
花钱这种事情,是个女人都喜欢;武牧解释清楚,柳小小就不再迟疑,只要能够帮到武牧,柳小小还是愿意抛头露面的。
既然是盛世的基金,那就肯定不能用再用“红会”这种舶来品名字,总要取个古色古香的东方名字才好,武牧冥思苦想,实在想不出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慈善组织。
柳小小知道了武牧的烦恼之后,就帮武牧科普,中国并不是没有慈善组织,而是中国人低调内敛的为人处世方针,不可能做了好事还要主动大肆宣传,那样就成了“邀名”之举,这样的行为是会遭人耻笑的!
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范蠡这样的大慈善家,《史记》称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是说十九年间三次获得千金之富,但三次把这些钱财接济他周围的穷朋友与困难兄弟。史上称赞他是一位“富好行其德”的大善人、大慈善家。
这种乐善好施的行为还是很受人称赞的,中国历史上不仅仅有慈善家,而且政府会出面组织慈善机构,当灾害发生时对贫民进行救济。
春秋战国时期,在救灾减害方面,有平籴(平籴制度,是诸侯国将丰年与灾年各分成大、中、小三等,丰年由官府买入粮食,灾年则由官府卖出粮食)和通籴制度。在恤老慈幼方面,不独使特殊群体如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还对年长的老者格外关注,对慈幼事业也十分重视。春秋战国之际,古代中国对老人的养恤措施,经历夏、商、周数百年的发展已至为完备,&#
;.
&#
;h&#
;且形成制度。
两汉时期,政府开始大规模兴建「常平仓」,以备灾荒赈恤之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灾荒救济方面,设置了义仓;在医疗救济方面,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专门收容贫病者的慈善机构──六疾馆;在养老恤孤方面,在建康专门设立了赡恤孤老的机构──独孤园。
隋唐时期,不仅仅大力发展义仓,而且在寺院内建立有固定场所的慈善机构──悲田养病坊。中后唐时期,民间社会的慈善活动还突破了地缘和血缘的限制,救济范围有了新的扩大。“义渡”、“义井”、“义浆”等纷纷出现。
等到了两宋年间,不仅常平仓和义仓得到发展,而且出现了特意为婴儿服务的慈善机构“慈幼局”。
自宋明以来,佛教、道教的劝善书在江南地区的民间社会非常盛行。善书的广泛流行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回应,以致善堂林立,善会风行。明清期间比较著名的善堂、善会主要有普济堂、同善会、放生会、惜字会、救生局、义渡局、清节堂、丧葬善会……
柳小小如数家珍,武牧就听得直了眼,这,这为什么官方不宣传?弘扬善事这难道不是美德吗?
这样的问题,柳小小就没有答案,和武牧同样腹黑的小昭也没有答案。
也没关系,道之所在,虽千万人而吾往矣!
武牧最终把要成立的慈善组织定名为“义善堂”,就把“义善堂”作为盛世版本的“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