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见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提亲前,他终于从大伯王敬海嘴里摸清了柳家的老底。原来,很久很久以前,这里还叫三家庄,因为当时这里只住着三个家族——刘家、李家、和冯家,其他姓都是后来招赘留居下来的小姓人家。当时,刘家一支有个教书先生,老伴儿只生得一个独生女儿。
后来大旱,他们这里还能勉强填饱肚皮,很多逃荒的都闻讯赶来。其中有一对母子,孩子长得清秀灵巧,又和他女儿年纪相当,女的有一手好针线,便把他们收留了下来,让孩子入赘到了刘家,跟着刘先生半农半读。谁知这孩子后来竟然中了进士,还弄了个县令来当。可是女婿还未到中年却弯腰驼背罗锅起来了。
在那昏天暗地的年代,他那个愚忠保守的小小县令,‘达’也很难兼济天下,只好退而独善其身了。山东上任满三年,就辞官回乡了。回来后盖了家庙,供上家谱,他们供奉的祖宗就是宰相刘墉。说是在山东打听到了宗族,认了祖,归了宗。
由于他这官当得清廉,很有老宰相的作风。当时离开县衙时老百姓是夹道相送,名声在外,几乎没有人怀疑他的身世。宰相之后能到他们这里老落户生根,乡里也觉得十分荣耀,于是,刘家理所当然的成了名门望族。人们都叫他岳父为刘老太爷,称他为刘老爷。
再后来,他们村里几个大户嫌三家庄的名字不好听,想借刘家点富贵和名望,在刘老太爷的建议下,就那么几个老头子一商量就改成了刘家庄了。一部分人家心里虽很不乐意,但也不好明目张胆的反对。毕竟刘家名望大,还在村里开了义塾,大家的孩子都免费在那里读书,就这么着,刘家庄就叫开了。
那刘县令的一个儿子见老爹文不能兴国,于是弃文从武,投笔从戎去了。只可惜当时军界混乱,投错了主儿,不久兵败,只得仓促逃命。最后杀富劫贫、打家劫舍,作了一个不好、也算不得很坏的土匪头子。
宰相之后,却出了个做土匪的不肖孙子——老县令气昏了头,说什么也不肯认这个土匪儿子,说是有辱门风。儿子也只好带着抢来的夫人和财物在村头另立门户,为了不丢祖宗的人,改做姓柳,唤作柳思飞。
谁家有红白喜事,柳思飞总是亲自前往,缺财助财,缺力助力。虽然干的是玩命的买卖,在当地,却并不以强凌弱——他们只做外地的买卖,这叫做:“兔子不吃窝边草”。四处乡邻虽对其是褒贬不一,但并不是恨之入骨,所以倒也相安无事。
柳家一天天壮大起来,而刘家却死的死,嫁的嫁,一天天衰落了下去。刘老爷临终告知泪啼满面的儿子,只要子孙以后不再当土匪,就可认祖归宗。柳思飞果然金盆洗手、改邪归正了,并继承了祖业,回到了刘家庄。却不知为什么,柳思飞却不肯继承姓氏。不过不管姓刘还是姓柳,刘家和柳家的男人成年以后,仍然会罗锅。直到现在,他们柳家供奉的还是刘家的祖宗,只要人死了写灵位,柳字就写成了刘字。
也许真是托祖宗的庇护,老祖宗阴差阳错的那么一改姓,还改出了运气来了。若干年后,柳家不但避过了各种批斗,还成了与“封建残余彻底划清界限的无产阶级”。所以柳家的大孙子柳金根还有机会混个小小的会计来当。可别小看那只是个小队会计,在那个“一天吃两,饿不死司务长;一天吃一钱,饿不着炊事员”的年代,那可是一家人的性命所系。
可是柳家终究是个镀金的癞枪头,看着光鲜,不顶用。别看一个个长得英俊、洒脱,但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一个个都黯然失色了。他们家能够名媒正娶的寥寥无几,他们以柳家特有的换亲、抢亲、私奔的方式,来延续那不知驼了多少代人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