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埂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五七回举子
历年的科举,向来由礼部组织。虽然礼部的事情,李彦还无法干涉太多,不过作为内阁次辅,他还是提出一些建议,有的也深受欢迎。
与往年不同,今科参加会试的举子,可以选择入住新城学院区的宿舍,这里本来是为学院求学的学生准备的,这次便正好向举子们开放,提供给他们暂住。
经过几个月的建设,多数为二到三层的学院建筑,已经像雨后春笋一般,在新城所在的地方拔地而起。这些建筑都不算高大,所以建造起来也快,当然,这只是未来学院区的一部分,为了赶时间,并没有那么精雕细琢。
李彦固然想一步到位,打造一座恒久流传的经典学区,不过同传承相比,眼下最迫切的。却是打开新学的局面,所以在他的要求下,几所高等学院的校舍,才会以惊人的速度出现在新城的地面上,甚至来得及接待各地前来京城赶考的举子。
能够成为举人,获得参加会试的资格,这些考生的身份、地位已然不同寻常,李彦至今依然记得《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以后,居然得了失心疯,之后他的人生就好像戏剧般的发生了变化,不仅受到众人景仰,甚至还有大户送银,就连见了本地的父母官,也能直起腰杆。
有句话说得好,现实往往比小说更加戏剧化,在现实中,一旦中举,还会出现周围相邻纷纷投靠,甚至委身为奴的现象,其原因无非就是为了免税,这也是举人的一项特权。
有明一代,举人可以直接做官,虽然说到了王朝后期。由于读书人越来越多,科举作为独木桥,进士和举人越来越多,举人想要做官,通常都是比较低级的芝麻官,可不管如何,中举就是获得做官的资格证书,谁都小窥不得。
通常来说,举人赶考,筹措盘缠还算比较容易,毕竟是可以当官的人了;只不过个人情况不同,家境贫寒的读书人就算能得一些赞助,或者借到银子,赶考的路途遥遥,吃饭住宿、交友游玩,花费不少,何况也有些自负风骨的举子,未必肯接受别人的“赞助”,来到京城,也会有窘迫的时候。
每年会试前后,京城的旅馆住店钱、房子租金,甚至市面上的物价,都会随之而水涨船高,很多举子为了安心读书,也不会吝啬那点钱,毕竟寒窗苦读十余载、几十载,而今是最重要的时候,总不能因为一点钱,而影响一辈子。甚至关系到家族、后代的大事。
世人只看到高中者的风光,却不知道每年赶考的举子当中,落第者不知凡几,这些举子在考中之前,居住京城,生活又是如何的窘迫。
正因为如此,一些发达之后的显贵,才会在京城组织本地的会馆,会馆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照顾本乡本土进京赶考的举子。
不管是当地富绅的赞助,还是会馆提供的便利,都为举子上进途中提供了很重要的帮助,自然也容易结成更紧密的关系,这就好像民主制度下面的政治赞助,不说定有所求,但关系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资源。
李彦自然不会以为他能改变华夏讲究关系的传统,但是开放学院区的宿舍,为进京赶考的举子提供一些方便,以及另外一种可能,还是能够做到的。
当然,他的目的也并不仅仅如此,在刚刚建成的学院区,已经确定会有多家学院入驻,包括华夏社创办的华夏书院,华夏精工坊创办的华夏工学院,以及大明皇家格物学院,后者的名誉院长会是大明的皇帝朱由校,而大明皇家格物院也将进驻学院区。
虽然同后世的大学城动辄好几所院校相比,这个规划中的学院区只有三家学院及一家研究院,也就是大明皇家格物院。不过在李彦的设想中,这几所院校各有侧重,也算是构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学科基地。
其中华夏书院侧重于传统的儒学、理学,用后世的话来说
说,那就是属于文科类院校;而华夏工学院同大明皇家格物学院,就是理工科了,华夏工学院侧重于应用技术方面,也就是所谓的工科,而格物学院则主要是数理基础学科,也就是所谓的理科,各有侧重,也就形成比较全面的学科体系。
举子们入住学区以后,都以不同的目光好奇地近距离观察这些突然出现的“学院”,就发现这里的学校跟他们见到过的完全不一样,学习的东西并不局限于儒学,而且学习的方式也更加灵活。
让李彦感到有些失望的是,大部分举子对华夏工学院、皇家格物学院兴趣缺缺,即便是有人关心格物学院,也只是对这所学院冠以皇家的名字感到好奇,当得知学院并非皇家弟子求学的地方之后,倒觉得名不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