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海之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元恪奉诏,在鲁阳(今河南鲁光)奉迎孝文帝的梓宫回洛阳,敕命洛阳督守将军于烈秘密戒严,保证了京都的平安。
元恪登基后,修葺父陵的同时,增修母亲高琳的坟塋。
这天,元恪视察母亲陵寝修葺进度,想起母亲抚养自己十多年,在后宫遭受凌辱,倍受艰辛。如今,自己登基为帝,母亲却不能享福,长眠在冷冰冰的石棺中。不觉悲从中来。
回到宫中,见到左右辅政大臣尽是元氏一族。各王爷气宇轩昂的样子,年仅十六岁的小皇帝不由得自惭形秽。尽管王爷们一个个夙夜勤政,尽心尽力。元恪还是暗自思忖:你们一个个在我面前穿梭,我至今连舅舅长得究竟是啥模样都还不晓得,愧疚之情,无法自抑,当即传诏,命太监赵修去寻找舅舅高肇兄弟入朝晋谒。
高肇兄弟数人,在高琳入后宫为嫔妃时,并没捞到什么好处。除了高肇获得一个有职无权的将军称号,元恪的表兄(高琳的侄儿)高猛、舅舅高显,此时已沦落为破落贵族,陷入“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境地。要入宫晋见皇帝,连一点象样的衣服都拿不出来,更不用说“范思哲”一类的著名品牌了。因为皇帝召见,高家人好歹穿了件破旧丝绸衣衫,跟在赵修后面,胆战心惊地走进式乾殿。
进到防护森严的宫殿,抬头看见满脸杀气的羽林军,叔侄三人吓得胆战心惊。见到新皇帝,只有高肇,因为见多识广,举止还算得体。
高显、高猛叔侄二人跪在殿前,头都不敢抬,浑身如同筛糠一样。宣武帝元恪想不到舅舅和表兄落得如此凄惨的境地,在众大臣面前很丢面子,就责怪赵修:“怎么也不给皇亲换几件鲜亮些的衣服呢?”
赵修最善揣摩主子心理,故意递上话说:“待圣上敕封皇亲爵位后,奴才才能按品秩送上官阶服饰。”
元恪处心积虑要扩大母亲家族势力,以抗衡元氏一族。赵修的话简直就是直搔痒处。元恪对吏部尚书(中组部部长)王肃说:“记下他们各自的籍贯、姓氏,在册铨授。”
听了皇帝的话,高肇赶紧报上籍贯,履历,叩头谢恩。皇帝的舅舅高显诚惶诚恐,言语失当:“小子......小民高显,渤海修县人。”表兄高猛更是吓得语无伦次,说:“小民,贱民高猛,亦渤海修县人也。”一个乡巴佬还想强自镇定,装作文绉绉的样子,弄得在场的文武百官忍悛不禁,却没有人敢笑出声来。
宣武帝元恪见舅舅和表兄二人简直就是狗肉,上不得台盘,害怕二人再有什么出格的表现,忙打断二人的话,宣诏:“朕之外公高飏,业已见背,追赐爵渤海公,由其孙高猛袭爵。封高肇为平原公,封高显为澄城公。”
高肇谢恩。皇帝赐爵,令叔侄二人喜出望外,不知如何应答,结结巴巴地说:“小民,小子谢谢皇帝。”高肇瞪了一眼二人,厌恶他们的举止失当,轻声教训说:“你们应该说‘微臣叩谢圣恩’。”二人这才鹦鹉学舌,齐声说:“微臣叩谢圣恩!”
元恪对赵修说:“带他们去更衣!”不一会儿,三人着新的朝服,重新进殿。果然“人是桩桩,全靠衣裳”,三人的穿着打扮,一时鲜衣亮服,让人耳目一新。
元恪这才满意地笑了,说:“舅兄尔等三人,既已入仕,平时还得伴随朕的身边。三人既然留京为官,你们在京城还没有住的地方吧?”高肇赶紧点头,皇帝继续指示:“将作监,得在京都洛阳为三人修缮府邸才是。茹皓,你工于构建,就领衔为平原公三人修建公馆。”茹皓领命而去。
当日散朝,百官见高氏三人同日进爵,无不咋舌。
特别是高显、高猛叔侄二人,初进宫时简直就是活脱脱的讨口子。此时出宫,二人完全是小人得志的样子,目空一切,高视阔步的,简直就是一对时装模特。
吏部尚书王肃为三人存档铨叙,委派吏部尚书(中组部副部长)郭祚为三人送上印信、官皓及相应的侍卫武警、听差童仆。
郭祚亲历了高显升官这一幕,见高肇弟侄三人同时飞升,朝臣侧目,就时时提醒自己。其后对拟提拔的官僚都特别慎重,对每个张榜公布,民意测验,公示期满的官员,在即将放任时,提起手中的笔,总是迟迟不动。
望着拟提拔官员的名单久久徘徊,下笔一经圈点,总是要暗暗告诫自己说:“这人一下子就富贵了。”他提拔下级十分谨慎,经手提拔的官员很少,所以,朝中的官僚都埋怨说:“要在郭尚书手中讨顶官帽,实在是太难了。”
而经他手铨任的官员,没有一个是不称职的。这是历史的真实,郭祚真应该成为组织部长的榜样。
茹皓工于心计,最擅逢迎,他抓住为高肇弟侄三人修造府邸的机会,暗中迎合元恪的心意,三座公馆规模宏大,建造得富丽堂皇,仅次于皇宫,不亚于王府。左邻右舍无不侧目。在他负责的公馆工程动工的时候,负责修建的陵寝也竣工了。在孝文帝逝世一百六十天的九月丙戊邀请宣武帝去拜谒长陵,一并指导他领头承建的高氏三府。
元恪登上舆车,见白衣缟素的茹皓躬身站在身旁,就对他招手说:“你上来,坐我的车,带路!”茹皓一听如此殊遇,喜不自胜,捞脚挽袖地就往车上爬。
给事黄门侍郎元匡就站在车窗边,真心进谏说:“圣上,历朝历代,皇帝赐朝臣同舆,还从未有与阉人共车之事。如此,恐为不祥。”
元恪是个没主见的人,一听“不祥”二字,急忙用手推下白衣人,茹皓见状,只得脸青墨黑地跳下车来,躬身去车前引路,心中暗暗记恨元匡,随时准备置之于死地。
宣武帝元恪在六位辅政大臣的辅佐下登基,改元景明。
这时,南齐是萧宝卷当政,此人是天字第一号昏君,死后被赐以东昏侯的“雅号”(鄙人在其后的小说《讧斗生南国》中详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