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
>临松远眺山河广。暮涛掀浪溪流急。青云碧水人依依。禹庙兰亭今古路,乾坤沉浮分缘武。笑看吾辈傲天龙。----浣溪沙《松涛依古》。<
><
>“这首词的作者就是虞古,虽然第二句和第四句,借用了中土文人佳句所来,但全篇词牌工整,语法抑扬,不乏侠骨柔情,亦慷慨激昂、豪气万丈。词中前四句,各取同门四人的名号一字而成,四人分别是尉迟松、虞涛、辛依依、虞古。”难得赵凌塔与几人曾有过往,居然认识这篇词。<
><
>词中第五句最后一字,说的便是“靖武道”。当时的靖武道,因“虚吉道人”过于严苛,赵凌塔这种资质也没能拜入门下。门中四人年纪相差不大,虞古最小,武功也最弱。但这四人俨然是未来最有希望和实力纵横江湖的人。尉迟松和虞涛都爱慕辛依依,时常争风吃醋,什么光大师门、锄奸行道,早已抛在脑后。虞古担心终有一日师门内讧,常从旁化解,希望几人能顾念手足,执取大义,需导以明志凝心,故作此词。而世事难料,辛依依最终却将芳心许给了外人,叶崇的哥哥----叶峻峰。<
><
>事情终有为人所知的一天,虚吉道人得知此情,盛怒之下将四人一并逐出师门。辛依依随叶峻峰隐姓埋名,遁迹于江湖,尉迟松斩不断情丝,苦苦寻觅。十多年后,尉迟松终于在天龙之北再见梦中人。辛依依风姿依旧,却已为人母。尉迟松气愤难平,自信武功卓绝,与叶峻峰大战一日,却被叶峻峰所败。<
><
>辛依依与尉迟松同门一场,夫妻二人并没有为难于他,怎料却铸成大错。自此,尉迟松不择手段报复,更加一发不可收拾。短短几个月,成功挑动黑白两道数次加害叶峻峰。后来博琅山一战,叶峻峰力敌三大门派,一场惨胜,身受重伤。尉迟松乘机掳了婴孩要挟,官府为了赏银亦是大队追缉。最终孩儿没保住,逼死了叶峻峰一家三口。尉迟松始终未得辛依依垂青,却亲手害死了青梅竹马的师妹,羞愤不已,终自刎而死。<
><
>一首浣溪沙,一抹恩怨情仇;勾起一截江湖幽怨,吹开一段尘封往事。<
><
>叶晨终于明白了,老怪讨厌官府,便是此由。<
><
>一套湿衣已干,桌上多有珍馐美味,众人却没什么胃口。叶崇自斟自饮,一提陈年旧事,不醉难睡。赵凌塔也被所感,心与酒坛一样,打开一次,怎能轻易关上,难得孩子们愿听。<
><
>乾坤沉浮分缘武,说的便是“靖武道”和“缘升道”。此两派本是道家一宗,数百年前因悟“道”之不同,一分为二。靖武道以武为要,锐武行侠仗义,罡武替天行道,主张由武道悟天道。缘升道则固持“修”的传统,达人无逆天数,聪慧总可修缘,精研太极,能卜善算。两派其实本无多少分别,只是人心作祟,说白了就是有人心术不正,总想要上位,故别出心裁穷究法相,进而拉群结党,借机生事。好端端一片梵天圣土,被搞得乌烟瘴气,终免不了分崩离析。<
><
>叶晨回想着昨日山神庙交战的情形,起先虞涛用的擒拿手法,确实含有太极之理,只是若隐若现没被察觉。后来与无缺二人交手,方圆开合、刚柔快慢,一卷一放确实都是圆转无峰,仿佛一个大圈不停的释放出小圈,而无缺他们则是两个小圈不同的制造一个大圈,一招一式看起来朴实无华,连起来圆融舞动,令人眼花缭乱。<
><
>叶崇喝了不少,独臂爬在桌上,此时这位大侠,看起来更像个落魄的酒鬼。<
><
>靖武道现在只剩虞涛,要不了多久这一派怕是就要断绝。无缺和一双是缘升道一脉,那么……鬼悟明!叶晨要问的自然是六六歌。<
><
>“六六歌老夫也听过,那是几年前传出的一首童谣,列国都知道。说是有人能平定天下纷乱,六六歌专说这君临天下之人的命数,除了缘升道的人,怕是没人知道歌里说什么。”赵凌塔见识广博,但同样不知里面玄机。叶晨当然不会逢人就显摆,‘鬼大师说六六歌是给我算的’。命被人算好放在那里,却无从窥究一二,令人突然很想一醉。<
><
>叶晨为离生门卖命的事,完全是赵瑞的个人之见,却让叶晨吃了许多苦头。只要叶晨不是为离生门卖命,已没人追究瀑布边乌龙的一档子事儿。赵瑞似乎想通了里面的误会,不时附和两句,不至于让客人面子上下不了台。两位叶氏大侠,可都是父亲说“请都请不来”的上宾。<
><
>叶崇已被扶到客堂,腮边挂着残酒,鼾声如雷。这是值得最欣慰的一天,听赵凌塔说锦浩宫来了个不速之客,自称叶晨,当时还喜忧参半。乱了半天,又见到赵瑞布条时,中间一个小叉,分明就是一把短刀,于是又确定几分。见到叶晨后,这个往日桀骜不逊的少年虽然外貌狼狈,言行却中规中矩,虽被绑了,却没给自己丢人。难得的是,叶晨只是收到一个不太确切的消息,就以身犯险前来救援,足见孝敬。所谓原其初心,观其末路,救没救到叶崇并不在乎,仅援救之意,叶崇心中早乐开了花。<
><
>还有一事也另叶崇颇有触动,以前和叶晨在一起,心情好时称自己“老怪”,心情不好时更是直呼姓名,平日有招呼也都是随便唱个喏。今日才见,终于喊了声师傅,上来就是恭恭敬敬三个响头,本还以为磕头是做错了什么恶事要自己帮他善后,原来都是误会。清者自清,叶崇在梦里不知唤了多少遍,“臭小子,我的好徒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