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采访为力扶贫基金会 (第1/2页)
红洋_加拿大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天下午,蓝冰和摄制组一道,来到了南州市郊为力扶贫基金会。一进门,八个钢劲有力大字映入眼帘:“尽力而为,伸出援手。”在人来人往的办公室,几个香港的志愿人士带着几十个南州的志愿人士在忙碌着,他们每人都穿着印有“为力乡村扶贫基金会”字样的红色
恤衫。有的人在接听响个不停的电话,有的人在埋头整理文案,有的人在拆着纸箱,分类着崭新的衣物和学习用品。他们的岁数跨度也很大,有满头白发的老人,也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摄影机对准了这群忙而不乱的人们,他们充满热情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蓝冰见到了刚打完电话的魏丽女士。她看起来大约六十左右,精神焕发,白皙光滑的脸上,目光炯炯有神,她也身着一件基金会的红色
恤衫。
“欢迎光临!我这可是清水衙门,只有清水待客。”她笑容可掬,平易近人。
大家寒暄了几句后,摄影师已架好了摄影机,采访开始了。魏丽思路清晰,从基金会的宗旨,讲到了目前的工作:“这一年来,我们为特困家庭提供生活费,到贫困地区分发衣物和学习用品,改造危险校舍,安排香港志愿人士来国内参与扶贫工作,为香港青少年举办国内农村生**验团等。我们希望今后能筹到更多的善款,以便扩大我们将来的扶贫项目。如筑路造桥,修建卫生饮水池,聘请专家在农村举办各种免费的实用农业技术讲座,并提供创业启动基金和市场销售指南,为山区医院和卫生院添置医疗设备等。”
“魏丽女士,在这些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有没有令你感受最深的事情?”
“前不久,我们为一所山村小学重建了教学楼,因为原来那座校舍快塌了。后来我们了解到,该校的孩子们为了上学,每天要往返三,四个钟头的山路,我们为孩子们盖了宿舍并装好了双层床,保证一人一铺。我还记得在宿舍盖好的那天,几十个父老乡亲牵着年幼的孩子们,经过几个小时的跋山涉水,捧着土特产专程来向我们道谢。他们衣服单薄,补丁破旧,有的穿着自己编织的草鞋。那天山区的气温很低,大约只有四,五度,握着他们粗糙的手,看着很多乡亲们泪流满面,我们感动得说不出一句话。当时我看见一个三岁的小孩,左手中指是黑色的,可能是冻死的组织,我的泪几乎流了下来。我们上车临行前,大家把身上的羽绒服脱了下来,几个年轻团友还脱下了鞋子,全都送给了在寒风中哆哆嗦嗦的乡亲们。尽管在回去的车里大家冻得够呛,但是没有一个团友抱怨。现在我们等着香港的另一笔捐款到位,打算帮那里的贫困生购买被褥和棉衣。”
蓝冰觉着眼睛发潮:“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成立这个基金会的?”
魏丽略为深思了片刻:“我的祖籍是广东台山人,我爷爷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两个妹妹,他的父亲还卧病在床。爷爷八岁那年村里闹饥荒,爷爷的两个哥哥被卖到美国做苦力。哥哥们走的那一天,他妈妈在码头上哭得晕了过去。从此以后爷爷他天天到码头玩,盼着能看到哥哥们归来的身影。没多久山洪爆发,家里的房子被冲走了。在逃荒的途中,爷爷的父亲病死了,剩下老妈妈带着年幼的爷爷和两个妹妹。就在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一家教会机构收留了他们,还送爷爷读了几年书,所以从小我爷爷就教导我们要施恩助人。”
魏丽喝了口清水:“我从小在英国上学,大学毕业回到了香港后,就一直跟着父亲在商场厮杀,尝尽了竞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自私。几年前,我参加了香港一个教会机构组织的大陆乡村生**验团,这也是我第一次踏足中国。当时在一个乡村小学给孩子们分发文具,因还剩馀几件,便随意送给某位小朋友,但他却摇头不要,说是要留给没来的小朋友。还有一次,在一所山寨小学,我们请小朋友们一同吃早饭。坐我旁边的是一位新来的小朋友,他才七岁,当他吃着他那份炸小鱼时,他硬要把小鱼往我嘴里塞一口,然后自己才吃一口,再给我一口。起初我不以为然,但事後才知道那位小朋友刚捱过饿,头天的晚饭就没有吃上,但他仍把他拥有的与我分享,至今,他那满足的笑脸仍深印在我脑海中。我很感动,正是这些纯真善良的穷孩子们,告诉了我什么是分享和无私。”
魏丽的眼里闪着一层激动的光芒,她的目光越过了摄像镜头,落在了墙上的横匾上:“尽力而为,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