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中医称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体内各部分机能的通路系统。经络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把人体的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组成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又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它们是经络的主要部分。正经有
条,即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合称十二经脉。奇经有
条,即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阳�,合称奇经八脉。络脉有浮络、别络、孙络之分。别络较大,共
条,其中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浮浅于体表部位的络脉,称为浮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此外,经络系统还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除加强表里两经联系外,还能到达某些正经未能行经的器官和形体部位,以补正经的不足。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的筋肉系统,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从皮肤的异常色泽、疹点和敏感点等,可以测知何经受邪,何经患病。
生理、病理及应用在生理方面,经络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与肢体关节等,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将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运行全身,内溉脏腑,外濡肌腠,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经络还有传导信息,协调阴阳,调节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使机体活动保持相对平衡的作用。在病理方面,经络是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外邪侵犯人体,会通过经络而内传脏腑,脏腑之间的病变转化,亦通过经络。如肝病可犯脾胃,心火可下移小肠等。内脏病变也可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的一定部位,如胃火可见牙龈肿痛,肝火可见目赤肿痛等。因此,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所表现于外的症状,结合经络的循行部位,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如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患;牙龈红肿,多属胃中有火。由于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如同样治头痛,白芷入阳明经,治阳明经病的头痛;柴胡入少阳经,治少阳经病的头痛,所以,经络理论也有指导治疗用药的作用。此外,针灸取穴、按摩等,也都依据经络理论。
经络是人体结构的一部分。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一方面来源于古代的人体解剖知识,但更多方面则来自古人长期的医疗实践。最初人们只是在生产活动中因偶然机会,身体某一部位受到撞击、挤压或损伤的刺激后,局部或另一部分病痛得到解除,渐渐认识到刺激点的治疗作用。以后经过长期体验,刺激点的发现越来越多,进而认识到这些刺激点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而有一定内在联系。当刺激某一点时,可以产生酸、胀、重、麻等感应,而且感应有时还会向一定的方向扩散传导。许多点不但能够治疗某些体表的病,还能治疗某些内脏疾病。这样,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最后把点与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在体表有一定循环线路,并与内在脏腑密切联系,纵横交错,沟通上下内外的网络系统,即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联络的通路。经,有径路的意思,无所不通;络,有网罗的意思,错综联络。经是主干,络是分枝,互相贯串在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或深或浅地把五脏六腑、头面、躯干、四肢百骸等联系成为有机的整体。
经络是“经”和“络”的统称,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起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调节各部分功能的作用。
经络系统在大体上分经和络两个部分,经包括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阳院、阴院、阳维、阴维)等;络可分为十五络(十四经脉各出一支别络,足太阴脾经在胁下别出的一支大络)、孙络(无名的小络脉)等。
十二经脉是构成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十五络顺着本经之脉循行,把相互表里的阴经和阳经沟通起来,成为十二经脉在四肢互相转注的纽带,它们参与十二经整体运行。奇经八脉既不属络脏腑,亦无表里配偶,而具特殊的功能,故称“奇经八脉”。在经络系统中是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另外奇经八脉中以任督二脉尤为重要,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十二经脉的每一经脉各有其所属的脏腑,并以手足三阴三阳和所属脏腑命名,属脏的称为阴经,属腑的称为阳经。
手三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撅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跃阴肝经。
足三阳经: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督脉:行于脊背,诸阳经皆交会于督脉,总督一身的阳经,有总督一身阳气的作用。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线,全身阴经皆会于任脉,有总任全身阴气的作用。
[经络的作用]
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经络的功能与作用是有规律的。如果发生病变,它又能反映出相应的证候。掌握了它的规律,观察它的变化,可做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一)生理方面
人体脏腑、四肢、百骸、皮毛、肌肉、血脉等组织与器官,都各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它们之所以能够进行有机的整体活动,主要就是依靠经络在其间的密切联系,经络能保持机体的相对平衡与协调。同时,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必须通过经络的运行,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才能使它们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总的来说,它具有流通气血,营养全身,调节机体功能,增强机体防御外邪的作用。
(二)病理方面
十二经脉各和脏腑相连,经脉有病可以传至脏腑,脏腑有病也会反映到经脉上来,经络同疾病的发生和传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外邪侵犯人体,经气不能发挥其抗御作用,病邪能够通过经络由体表传入内脏。如感受风寒在表不解,可通过手太阴肺经传入肺脏引起咳喘。反之,内脏发生病变,循经络的通路也会反映到体表上来。如胃病可见齿痛,肝病可见胁痛等,这都是本脏发病在其所属经络循行部位上的反映。
(三)诊断方面
每一经脉都有其所分属的脏和腑,并有各自所循行的部位,又各有其所属的俞穴,不同脏腑的病变可反映在所属经脉的某些穴位上,而具有明显的压痛。如肝炎患者在肝俞穴有压痛;消化道溃疡疾患,在脾俞、胃俞等穴位上有反映等。另如头痛,痛在前额部的属阳明经,痛在项后的属太阳经,痛在两侧的属少阳经。临床依据证候表现,结合经脉的分属部位,进行分析辨证,就可做出正确判断与治疗。
(四)治疗方面
经络在治疗上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如针灸疗法,主要运用针或灸对特定的经络俞穴,给以轻重不同的刺激,既能振奋或抑制脏腑机能,又能调理气血,还可以调节周身各器官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或调动与增强人体的抗病机能,以促进恢复健康。
针灸的循经取穴,取本经穴可治他经病,取他经穴可治本经病,取一经穴可治多种病,取多经穴可治一经病,临证可依据经络学说的理论,结合临床经验,灵活运用。如治肺部疾患的咳喘,可取尺泽、太渊等肺经穴,也可取与肺相表里的合谷、曲池等大肠经穴。另外经络对用药上的指导意义也较重要,如羌活、柴胡、白茫三种药物都治头痛,而太阳经头痛多用羌活,少阳经头痛多用柴胡,阳明经头痛多用白正。通过临床实践,往往按经选药或循经选穴进行治疗,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经络广泛地应用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内、外、妇、儿各科,特别是在针灸方面更为重要。目前在临床上不仅在各种疾病上用针灸治疗,而且在外科手术中,用针刺麻醉亦很普遍,其他如穴位结扎、穴位注射等,解决了许多所谓“不治之症”。因此,我们对于经络的运用,应不断总结经验,作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经脉走向规律和病候]
(一)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皖,下行络大肠,再上行至胃,通过脑膜连属于肺,经过喉咙,横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挠侧)与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尖端(商阳)相接。
所属病候:胸部胀满,咳嗽哈血,气喘,咽喉肿痛等。
(二)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尖端外侧,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循颈至鼻孔两旁与足阳明胃经(迎香)相接。
所属病候:鼻塞流涕,口干,鼻血,牙痛,颈肿,咽喉肿痛等。
(三)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孔两侧,经面部一周,下面,下行于胸腹部,循下肢外侧前缘,下行至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隐白)相接。
所属病候:发冷发热,咽喉肿痛,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等。
(四)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经过足内踩,上行下肢内侧(内踩上八寸以下在中,内踩上八寸以上在前)上至中院,复上行至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所属病候:腹胀,呕吐,泄泻,消化不良等。
(五)手少阴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