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推荐票是免费的,各位有的就投给小路吧!写书实在辛苦,新人也不容易,各位书友给点支持吧!另:推荐上官在此的新书《仙刑》,书号
,有兴趣的书友可以搜索、收藏下。)
上世纪
年代的华国,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方式不算丰富,文学、戏剧、电影等较为传统的文化消费形式还居于主要地位。不过那时候电视机的普及率很低,电视节目也单一。文学和戏剧也主要是在城市地区流行,因为广大农村地区的识字率不高,也不像城市里那样到处有书店、图书馆。所以,若论
年代最受人民群众喜欢的娱乐方式,电影肯定能排前列。
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不仅唤醒了人们的经济意识,也使电影这种文艺创作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再加上漫长饥饿期的“铺垫”,国人对于电影的渴望几乎是报复性地反弹,当时的热门电影一票难求,据说在影院门口还出现过挤死人的悲剧。
年,全国电影的总观影人次接近
亿,而在
年代初,这个数字居然能达到惊人的数百亿。虽然当时的票房系统还没有联网,具体数字统计可能与真实情况存在出入。即便如此,如此大规模的观影人群,恐怕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
年代的电影热,给了国人一次全民性的精神洗礼,看电影、评电影甚至拍电影,都成了普通大众追捧的时尚。一个被后人多次提及的典故是:咸
棉纺厂工人张艺
在报考
电影学院时,因年龄超标而被拒之门外。张艺
大胆地给当时的文化部部长写信,在部长的亲笔批示下,他最终如愿以偿进入电影学院,并于
年顺利毕业。他与他的电影学院同级同学,日后成了闻名遐迩的“第五代”。
当时还出现了大量的“现象级”电影,许多作品引发了民众广泛的讨论。譬如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庐山恋》,迄今还在庐山电影院里放映,是全世界放映场次最多、单片放映时间最长、用坏拷贝数最多的电影。用后世的标准衡量,一部电影能有两个星期的街谈巷议就是“话题”大作了。而跟
年代的一众“大片”比起来,这绝对是小巫见大巫。
不过,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来说,去电影院看电影既奢侈又不方便。与之相比,电影下乡这种放映方式无疑更受大众喜爱。临近年关,为了丰富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各级县政府也会安排电影队下乡为人民服务。陈家说亲的这个晚上,陈楼村就来了一个电影队。
电影队下乡可是大事,早在之前的几天,这个消息就已经传遍了附近的十几个村子。到了晚上,电影还没开始,村东头的空场上就已经聚集了数百村民。这其中,陈楼村的才占了一小半。多数人都是提前吃完晚饭,天刚擦黑就过来等着了。
陈家一家除了陈建国很淡定外,其他三兄妹丢下碗筷就跑了。陈建国陪母亲张萍慢条斯理吃完饭,又去刷了碗。之前陈建党气到了张萍,张萍没心思吃饭,当然也没心思做饭。于是,做饭的重任只好落在手艺最好的陈建国身上。陈建国前世没少做饭,也肯在这方面钻研,所以最后练就了很好的厨艺,就连张萍都承认陈建国的做饭水平比她高。
张萍生气归生气,看电影这种有趣的消遣当然没必要错过。于是吃过饭,张萍也搬把椅子去看电影了。走之前,张萍问陈建国要不要去。陈建国说他要等王志斌,张萍就先走了。上午王志斌来的时候跟陈建国约了一起看电影,还要陈建国帮王家一家五口人占座,陈建国答应了。占座这种事也不用陈建国麻烦,陈建军和陈秀红下午就搬长凳占好位置了。
在家里等了十几分钟,王志斌才过来。陈建国看王志斌才一个人,就问:“叔叔婶婶和你弟你妹呢,他们怎么没来?”
王志斌:“都来了,我们直接去的场子,看你没在,我问建军,建军说你还在家,我就找来了!”
“哦,”陈建国:“那行,等我锁好门。年关到了,小偷也猖獗,不关好门窗还真不行!”
王志斌说笑:“小偷也要过年的好不好!”
陈建国赞同:“这几年小偷还好点,只偷值钱的东西。前几年啊,连锅碗瓢勺都偷!有一桩我记得很清,是大前年腊月二十八,喏,西边那家就招了贼。当天晚上刚拾掇的馒头、肉菜,半夜里就被贼从厨房里偷走了。哎呀,把这家人气得,从村头到村尾骂了整整一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