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派大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王辉现在对所有的事情一无所知,他正和王元龄、张仲阳一起准备分别会见扶余光与金正仲。
在此之时,王辉以为跨国公司的老总要么大腹便便,要么面如弥勒,骨子流的全是剥削别人的血肉后剩下的铜臭,但见了扶余光及金正仲之后,却完全颠覆了他的认知,两个人虽然都是四十多岁,却一样的长身玉立,俊面美髯,风度翩翩犹如温文尔雅的儒者,那一口地道的唐话,连王辉这个穿越者都自愧不如。
好在见面之前王元龄特地向他说了,不要被他二人儒雅的外表所欺骗,生意就是生意,和形象没有关系。本来会见是要分开的,因为地球人都知道了,两国是死仇,而且是永远不可能化解的那种,可两个人却浑不在意,似乎这些与他们毫无关系,让王辉体会了一把生意与政治无关,经济无国界的传说现实版。
其实这样更好,王辉因为王元龄借船的事,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借登莱水师的台唱一出大戏,开办登州盐场。事情本来没有如此复杂,王元龄拿着常远的书信去莱州借船,结果按书信地址找到的却是莱州水师归德郎将常坤的府邸,看了常远的信后,常将军大手一挥,借海鹘船一艘,水手四十人,士兵五十名随时可以调取。这就像天上掉下的馅饼,才让王辉心动了,有了这艘船,一来可以震慑两国,二来可以充分利用背后的靠山,把水师的利益与自己绑在一起,如果自己小家子气了,会被人看扁的。
开办盐场,首先是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为此两人专门宴请了文登县衙的一名老文吏征询,王辉对历朝历代的盐铁制心有余悸,毕竟唐朝的王仙芝、黄巢两位大佬是贩私盐起家,他可不愿走他们的老路。
老文吏给二人做了详细解释,大唐立国不久,很多制度都是继承前朝,除井盐、池盐实行民营征税、民官合营、民营无税三种形式外,在海盐方面则采取了驰放政策,就是盐业开放,自由生产流通,像引发王黄之乱的榷盐法、巡院制度,李世民大大还没有想出来,他的小伙伴们都在考虑解决边患,结束长久战乱的大事上,此时正是空白期。
这无疑是个振奋的消息,王辉现在开始后悔把雪盐之法交给朝廷了,只是朝廷为何现在一直没有动静,他也很纳闷。两人第一时间通知刘大海招募靑壮,择地挖池,并聘请当地长者为天气观察员,确立生产日期。
接下来的会谈,不仅底气足,筹码同时宽松不少。果然二人听到明年起每人每月能分到二千斤的雪盐时,眼珠子都要掉了出来。扶余光哪里还有半分儒者样子,站起身来连连施礼,害的王辉赶忙拉住他。金玉仲还好些,强忍住激动坐在那里,可端起茶杯时的颤抖,同样出卖了他。
甜头给完了,自然到了收好处的时候,收好处这件事一定要慎重,不能让人恼怒,要让人心甘情愿,自己的商行毕竟开在人家土地,一拍两散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王元龄在此前的做法已经很好了,以后商行甩开二人独立行动,如同在人家碗里抢饭吃,话怎么说,再以什么地方妥协尤为重要,他先前曾考虑完全脱离他们的,但来到登州后看到二人的商行、船只后,觉得代理人的制度其实挺好,为什么要做涸泽而渔的事呢?抓住一两件重要的物品也就算了。
仔细想了想,才道:“两位掌柜,我只想听听你们能给我什么?”“我可以给你们免费提供开办商行地点,并且所有运到的商品除了我们代理的全部免税。”扶余光抢先道。金玉仲虽然没说话,在旁边频频点头,表示这一切他可以同扶余光一样。
王辉对他的回答很满意,目的不是免费用商行,而是除他代理的商品免税这句话,当下道:“感谢两位盛情,免征商税这一条我可以接受,商行免费那是万万不行的。”两人正是争相讨好他希望能多代理货品,哪肯同意,王辉心中是另有打算,当然严辞推掉。
王辉继续道:“我还有个要求,就是允许我在你们国家收取土特产。”这次是金玉仲率先发话:“当然不行,我们靠这些才能维持这海贸,你要都做了,那我们不就喝西北风了,或者说成了你货品的销售商了。”“那就不好办了,不如我们改天再谈?”王辉做出一副为难的样子。
“王掌柜息怒,金掌柜也稍安勿躁,凡事好商量。”扶余光这家伙见要坏了,赶忙站出来打圆场,“金掌柜说的不无道理,王掌柜再考虑一下,我们离乡背井不就是赚钱吗?买卖、买卖讲究的就你买我卖,如果真像王掌柜这样,我等可真就没有活路了。”
“这个老狐狸,”王辉心里暗骂一句,幸好今天做好了妥协准备,考虑到二人在各自国内的影响力,毕竟前期要依靠他们扎住根,笑了笑道:“二位掌柜说的不错,可总要为我考虑一下吧,我给你们了代理权,把仅剩的商品拉去,再空船回来,我不是一样白忙活了吗?”他把皮球又丢给二人。
金玉仲想了想道:“不如这样,我们吃点亏帮你收购,王掌柜帮帮忙少赚点,至于咱们双方的损失都可以从王掌柜的新货品中弥补回来,岂不皆大欢喜?”王辉想了想,基本和王元龄商议的差不多,但谈判这东西,都是谋取自己最大的利益,轻咳了一下,王元龄当然心领神会,道:“这样不公平,话说到现在,咱们都不藏着掖着了,我们再退一步,运去的商品不包括你们现在经营的丝绸、瓷器,如果再不行,那就真没什么好谈的了。”
两人听了顿时大汗淋漓,王氏商行货品在本国大卖,利润远超之前他们所营商品,两人进门后又被码成一座小山似地茶包及每人每月两千斤雪盐冲昏了头,忘了自己本份,经王元龄提醒终于知道差点吃了大亏,如果人家不说,抢下自己原来生意,本土出发质优价廉,那个时候才是真正成了人家的代理商,被牵着鼻子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