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三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从昨晚九时许下起的这场秋雨,持续不断地下了一整晚,直至天明时分方才止住。雨后的空气中带着泥土潮湿的腥味,而晨间的微风中则增添了几分凌烈的寒意。
清晨七点半左右,一位步伐稳健的老者,一手持着鱼竿,一手拎着水桶,正沿着乡村公路向着马家浜的方向疾步而去。他是一位晨起的垂钓者。这一习惯自他退休之日起,已维持了近十年。
马家宅秉承了江南水乡的一贯特色,区域内水系众多、河网密集,其中最出名的一条就是马家浜。命名之初,因它流经马姓聚居区,又是最主要的一条水系,便同“马家宅”一般被冠以了“马家”字号。所谓的“浜”,即是河的意思。在马家宅的方言中,“河”与“浜”二字通常是一起出现的。若非要将二者加以区分的话,浜的规模略小——水道较窄、水量较少。比浜规模再小些的水系则称之为“沟”。
当然,这些称谓都是依据水系被命名时的规模而定的。随着时代的迁移,水系改道、淤塞、拓宽……凡此种种,及至今日,许多河流大都名不副实。譬如这条马家浜,虽名为浜,但其水面宽度和长度已不逊于一条河,甚至在有些区段内已超过了一条河的规模,可以称之为大河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它存在的价值便是作为马家宅最主要的一条航运通道,供一些小吨位的货船往来行驶之用。直至本世纪初,由于河水污染严重,生态系统不堪重负,从河面上时时飘散开去的阵阵恶臭令周边村民苦不堪言。区政府遂痛下决心,开始斥巨资大力开展河道治理。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马家浜的水质开始变得澄澈,而它也逐渐失去了航运的功能,恢复到最原始的给水功能。
垂钓者在暮色的映衬下,正沿着与马家浜平行的乡村公路急速行走着。他在寻找一处合适的垂钓点。
马家浜沿河两岸分布着宽达四五米的烂泥滩,期间布满了一丛丛的芦苇荡。这些原本都属于村集体的公共用地,但周边有些村民为了拓展自家菜地的耕种面积,将烂泥滩私自开垦成了耕地。正所谓“法不责众”,当地的村委会对此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自流了。不多时,类似的自耕地便在马家浜两岸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一个地冒了出来。每隔一段距离,芦苇荡中便会出现一个大豁口。这些豁口将原本连成一片的芦苇荡分割成了芦苇丛。而填满这些豁口的则是各式各样的菜蔬,春有油菜花,夏有各式瓜果,秋有土豆萝卜,而到了冬天则是大白菜的天下。
垂钓者挑中了一块种有辣椒和南瓜的菜地,那片地里的辣椒已被采收大半,剩下的一些稀疏零星地散布在已现颓败之势的植株间。而一旁的南瓜地里,一个个硕大的南瓜已集结成型,正待主人前来采收。即便垂钓者不留心踩断地里的一根藤蔓也不用担心会影响到它们的生长。
垂钓者放慢脚步,开始小心翼翼地在田地里择步而行。这时,他的目光被紧挨着南瓜地的一片芦苇丛吸引了过去。似乎有什么物什在芦苇丛摇曳不定的身姿下若隐若现。
雨后的菜地泥泞不堪。垂钓者深一脚浅一脚地慢慢挨近那物什。
“这儿怎么会有只书包呢?现在的人也太没公德心了。就算是不要的垃圾也应该丢到垃圾桶里,怎么能随便丢在河边呢?要是人人都这么丢,河道不就成了垃圾场?十多年来投入那么大的人力物力成本治理出来的成果不全白费了吗?”
垂钓者一边暗自思忖,一边走上前去。他捡起书包,就着外观仔细察看了一番。这是一只粉紫相间的书包,书包表面绘有十分可爱的卡通图案,是女孩子们钟爱的款式。
“旧虽旧了点,但若带回去卖给收废品的老头,兴许还能换个一毛两毛钱……”
忖度间,垂钓者拉开了书包的拉链,翻检起书包内的物品来。
“哟!怎么还有课本和作业本呀?难道是哪个学生落在这里的?”
垂钓者拿出一本练习本,将其置于一臂远的位置,眯缝着老花眼,努力辨识着封面上的字迹。“马家宅中心小学”、“五年三班”、“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