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三章 木匠生涯 (第2/2页)
劣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每一锄下去,心到意到,意到手到,锄锄在自己想要挖的那个位置。等从右到左完成,这根木头就有了一个三至五公分宽的一个平面。把木头向上翻转一个合适角度,然后换左手在前主导锛锄上下运行以及使劲的力度,右手在后仅成为一个固定的支点,锛锄头向左偏斜,再从左至右挖出一个三至五公分的平面。如此往复,直到整个木头完成。
但是,这还没有完。因为这根檩子上还需要一个固定椽子的平面。这就要用到眼力劲儿和曲尺、墨斗了。父亲常说,一个木匠像不像,就看能不能够一手擎三样。
这三样是樟木剜出的船形墨斗以及竹子削成的墨签,还有就是用橡木做的贴了牛肋骨薄片的曲尺。好多初学者这三样拿手里总是很别扭而且不利索。我唯独这个有天赋,拿手里就像样。父亲难得地夸了我一回。
因为做檩子的树都不是太大,一般只碗口粗,山里边的柏树怎么也有些弯曲,没有那种麻杆笔直的。所以,找这个平面。先要蹲在木头大头的那一端,从这头瞄到那头。双手转动木头,心里模拟找到一个平面,观察平面外砍削木头的多少,选最少的那个面,让它垂直于地面。用墨签在大头这边自己确定要砍削的部位做下一个记号,然后把墨斗的线拽出来半米绕两圈到墨斗的转轮摇把上,手一松,线头的铁制
字型顶端带尖的绳缒就成为了线坠。再用墨签在下边做好记号。用曲尺把上下记号连线,一条垂直于大地的线就画在木头的一端了。然后再去小的那一端如此操作。接下来,把带尖墨斗绳缒握在右手使劲扎在木头的一端,把墨线放在上部的记号处,松开左手手指扣住的带线滚轮,一直走到另一端,扣住滚轮,使劲拉紧。右手前伸,大拇指和食指高高提起墨线,松开,木头上就有了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和两端的线组成了一个平面的三边。接下来,翻转木头,以两端线吊垂直,然后再弹好线。我们需要去除的部分就标示出来了。
接下来,又是先用斧头留墨两分厚度,粗略砍一个平面,为使用锛锄创造条件。等锛锄把这个平面片到留一半墨线就完成了这一工艺流程。
这根木头在不讲究的主人家那里就可以直接用到房子上了。稍微讲究的主人那里,这根木头就还需要用跟头推子(一种很短的木工刨,因为短,使劲推的时候,如果碰到硬的节疤,一下子推不过去,这推子就会翻个跟头,故称跟头推)把木头的那个将来钉椽子的大平面上的锛锄痕迹抹掉,.
&#
;还要把木头圆柱体其余部分一来一去的三至五公分通长平面之间的折棱倒成圆角,整根檩子棒就光滑了。
如果这是一根在屋脊上的承重梁或者转角那间屋里的大梁,这根木头就会再多一道工序,在跟头推推一遍之后,再上螃蟹推,一种铁制的木工工具,近乎于再刮了一遍。螃蟹推推完之后,这梁就完全可以用脸上在上蹭而不会有任何粗糙的感觉了。
最精细的要数屋阶上的柱子,螃蟹推完之后还要上砂纸打磨。这是更讲究的活计。但是在我学木匠的那个年代,已经不兴这样了。但我知道有这个工艺。
第一天我更多地只是熟悉工具。因为我是右利者,左手不是很熟练。多少有些别扭和彷徨。但到下午的时候,我就已经很坦然了。因为我毕竟混了一天。还学会了干一会儿就去磨斧头。锛锄还不会磨。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在木匠手艺的过程中被贯彻得很到位。因为无论哪样工具,干上四五十分钟,不好好磨一下,既费力也没有效率。
太阳落山,这个时间点对于文化人来讲可能就是快天黑了。但在我们真正山里边人来讲却不是这么回事。比如说,我们干活的地方,这座山是坐北面南,因为西边也有山,当太阳靠西边山顶没去以后,我们对面的山以及东边的山上仍然阳光灿烂。所以,还要大约一个小时,太阳才会照不到对面的山顶,这个时候,才离天黑很近了。这些手艺人都要等到对面山岭上的太阳完全看不见了才会收拾工具,算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