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尽于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求推荐收藏,谢谢!

会后,牛栓等一批人相互打着眼色商议去了,而得到高氏示意的李过向九江和长沙两地派去了使者。

八日后,接到消息的李贤大喜过望,准备即刻答应,但却被李犹龙摇头劝住。李贤原以为李犹龙是因为看不上眼闯营才会劝住自己不要同意此次招降的,但耐着性子听完李犹龙的一段话之后,方觉的自己是误会了李犹龙。

其实也没有误会李犹龙多少,因为李犹龙的确对闯营的归降一事看不上眼,不说前明总督熊文灿的旧事,就是招降之后在日后政治上的隐患也着实不少,两项大仇不是可以相逢一笑泯过去的,但是李犹龙很清楚现在自己的定位,自己主公李贤明显主意已定,明显还是顺着参谋怎样招降,怎样利益最大化才是可行之策。

九江最高文职长官李犹龙指出,太过快速的答应对方肯定会让对方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误会疑问,对大明朝廷会不会秋后算账的疑问,和对现在大明朝廷实力的疑问,这种时节,还是要靠着一项一项的谈判争夺才会让对方觉得自己这方有招降闯营的诚意——努力争取条件过后才会更加珍惜协议,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而且,根据监视诈唬李过手下这几个不入流的使者,事实上比较高阶的通讯兵,很容易就将武昌内部的情况给摸得很通透,九江了解到了在武昌事实上李过和高氏的意见是不占大多数的,如果李贤可以指挥兵马在合适的地点和巧妙的时间里展示大明兵马的强悍,会对闯营的整体归降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巧妙的时机,当然是在两虎相争的时候。

“时间可以往后推,现在毕竟时间是掌握在大明这边的。”这句话是李贤在心中转译的,李犹龙说这句话的时候用的是‘火候’两字,让李贤有点翻白眼,显然有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意思了。

但李贤不能否认李犹龙话中的道理,于是,责任细分为三十项,兵甲,老弱,粮食统计等等,在九江城选出了相对优秀的三十个当年左良玉手中的幕僚,每个人负责一项招降事宜的谈判,摆出一份郑重其事的模样,由王九道带着三千甲士及水营护送,浩浩汤汤的前往武昌。

而此时,长沙的态度才经过九江,准备发往南京,何腾蛟总督在公文中就此事询问朝廷的态度,有着前朝旧事,何腾蛟也不敢擅专此事,于是推给了朝廷。

李贤没有阻拦,便让塘报发给了阮大铖。,一并带去的,还有自己的意思。

*****

蓄养商贩已积蓄民力的策略竟然在九江先发了芽,这让李贤有些预料不到,随后想了想刺激作坊商铺的那些政策,也觉得理所当然。

九江江边,大小船只百余只,一半以后都是商船,红旗招展,军士严谨的踩着鼓点上船,劳力喊着号子,正在向船上转移着物资给养。这些商船,是李贤亲自和城中李王朱记三家东家商谈,第一代的随军给养船只。

虽说只有三千甲士,但是加上民夫,以及在水营江船后边的数十艘想做生意的商船,虽然没有左良玉东进时候的浩浩汤汤壮观摸样,但是在明末的长江中上游,也是多年没有过的盛景了。

三千甲士中上面几个指挥者知道此次是来合议的,但是下面的军卒却是抱着对闯营莫大的仇恨而来的,三千个平时在一起吃饭训练吼歌的战友身死,被李贤召唤出初级军魂的九江军中有火气想要报仇的人可不是一个两个。

很多人就是认为上官带他们过来就是为了报仇的。虽然他们也觉得兵力上有点少,但是耐不住心气高啊,咱么可是击败过满洲建奴的勇士,而且上次也击溃了三万闯营人马,所以觉得虽然少了点,但甲士加上民夫,大概也能让武昌城内的闯营喝上一壶。

武昌闯营感觉到莫大的压力,高氏和李子敬想调牛栓所部过去,被牛栓给推了,李过部现在是支持高氏的力量,高氏也不想让其损折,最后,驻防这三千明军甲士的任务就交给了田见秀所部五千人马。

一开始田部士卒也不以为意,明军嘛,见的多了,于是就吃了一个大亏。

其它小说推荐阅读 More+
筑汉

筑汉

东方牧云
筑汉简介: 陈平本是繁华都市的一个打工仔,却偶然穿越到秦末,在那个风云诡变的时代,他本不想卷入到尔虞我诈的争斗中,但身不由己,这个洞悉秦汉史的他出现后,历史会因此而改变吗? 重生于乱世,一次次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看陈平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侠骨柔情、红颜如玉、金戈铁马...... 几度沉浮,几多风流!江山美人,何去何从?
其它 连载 2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