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帝王心思是很猜测的,尤其是赵顼这种年轻而且多疑的皇帝。.

铁面宗主本来的意图是希望以台狱刺杀和天降大雨的事实造势,制造一种林昭是冤枉的假象,从而争取舆论上的支持。

可事实证明他似乎错了,赵顼根本没有听从这些,反而是觉得满朝文武大臣像是在逼迫他的,同时也暴露了林昭背后的力量。

或许铁面宗主的本意是威慑吕惠卿和王雱等人,可赵顼嗅觉着实是太灵敏,猜忌之心更重。是以有些适得其反,反而对林昭有所猜忌,有所不满,心中那杆天平渐渐有些倾斜。

而且王安石这边的反应比想象的更加强烈,铁面宗主没想到王安石在这么敏感的时候,再次出面公然支持李复圭。

没有人知道,这实际上王雱的主意!

当几次刺杀林昭的计划失败之后,王雱已经有些慌乱了,尤其是吕和卿之死,充分证明对方已经察觉到自己和吕惠卿的作为。林昭这边的人已经知道了,皇帝会不知晓?

事到如今还能怎么样呢?

一旦林昭这边翻身,对他们父子的负面影响必然很大,与其如此,还不如一意孤行,坚持到底。

林昭的案件必须要做成死案!

除了搜罗证据之外,便是争取皇帝赵顼的态度。王雱知道,皇帝实际上偏向父亲这边的,赵顼现在是离不开父亲,如果非要做出一个取舍,他必然是会支持自己父子的。

而今,皇帝似乎有些摇摆不定,那么就必须要让他吃一颗“定心丸”,于是乎王雱开始怂恿父亲王安石。

说实话,王安石有点冤枉,他是脾气性格执拗,但心眼并不坏。纵观整个熙宁变法,王安石与很多人的关系很紧张,却也都是政见不同的君子之争,鲜有背后害人的小人举动。

很多事情王安石是蒙在鼓里的,他每日操心主要便是变法措施的推行,至于林昭这个案件,他并在太在意。

拗相公最大特点便是执拗,一旦认定了某个人或者某件事的对错,就很难改变。他和李复圭的友谊起于早年,或许那个时候,李复圭还是个君子,忠君报国的官员,彼此间的友谊也是相对真诚的。

王安石就是这样认定了李复圭是个好人,他似乎完全忽略了人是会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复圭的心态和品性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作为好友的他当上宰相以后,以及他这种执拗的信任,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李复圭的野心和胆量。

试想想,若非有一个权倾天下的宰相好友,李复圭敢于在西北为所欲为吗?西北各州县的官员至于因此惧怕李复圭吗?哪怕王安石无心纵容李复圭,事实上却已经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正如你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你而死,是相同的道理。

王安石的想法可能比较单一,他之所以力挺李复圭,主要是对李复圭品行上的信任。而王雱的出发点更为功利一点,是看中了李复圭在军中的作用和支持。不管怎么说,父子两人的目的终究还是相同的。

当然了,王雱后来诸多的无奈可能都是源自于王安石第一次的冲动,他不该那么鲁莽地直接支持李复圭,使得后来的一切举动都变的十分被动。

但事情已经发生了,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所幸自己是占优势的。

既然父亲已经支持了一次李复圭,再支持一次又何妨?于是乎王雱便怂恿王安石,尤其是林昭结党营私,在这件事中如何的不光彩等等添油加醋,鼓动父亲。

还别说,王安石还真就相信的,儿子说的话能有错吗?

王安石最大的缺点是执拗,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那便是护短!

他对王雱可是百般宠爱与维护,即便是王雱犯错了,他也毫不客气地护短。或许在他的印象里,儿子是完美的,是毫无瑕疵的,并且执拗地坚持这样一个事实。

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他才会被李复圭和儿子联手欺骗和利用了。

王雱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利用了王安石,可是在他自己看来完全是善意的谎言。光靠父亲那所谓的君子做派能成事吗?尤其是保守派反对如此激烈的情况下。

想要成大事,君子作为和小人伎俩都不能缺少!

既然父亲是君子,吕惠卿这个小人力量有限,那么自己只好勉为其难了。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态,使得王雱越走越远,也越发的胆大妄为。比如这次,他觉得一切的作为实际上在帮助父亲弥补冒然支持李复圭的错误。

王安石的上书确实有分量,使得皇帝赵顼不得不力保心腹王相公,王雱得知这样的结果时,还有些沾沾自喜。

可他毕竟还是太年轻,眼高于顶的时候有些狂妄,没有搞清楚胁迫皇帝是什么概念?赵顼现在是不得已必须和他们站在一起,可是将来呢?

殊不知,赵顼心里早就万分不满了!

说起来他是皇权至高无上的皇帝,大臣们都听命于他,可他何尝不是臣子们利用的工具呢?一个林昭案,足矣说明许多问题,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臣子只能是用来利用的。

指望让谁成为完全的心腹,成就一段明君忠臣的佳话,哼哼,别做梦了。到头来,谁都靠不住,林昭是这样,王安石也是这样!

无意之间,赵顼的心态已经在发生变化了。不仅是对于君臣关系,甚至连熙宁变法也产生了一些别的想法。

也许最初的时候,他是希望通过这场变法来富国强兵,成为一代大有为之主。可是此刻,除此之外,赵顼多了一个另外的念头。

纵观秦皇汉武等大有为之君,哪一个不是大权在握呢?大有为的前提是首先做一个真正大权在握的皇帝。

可是大宋朝什么情况?太祖太宗以分权而集权。加强君主**的过程中,无形间也增加了宰相和士大夫的权力,君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比如集贤殿大学士和昭文馆大学士两位,作为大宋朝的首相和次相,权力都是很大的。还有担任知制诰的翰林学士有封驳之权,某些时候可以驳回皇帝的圣旨。

加之宋朝重文轻武,不因言获罪,不杀士大夫等传统,在无形中也纵容了文官集团。这种情况在仁宗朝被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形成了现在这等局面。

赵顼深刻感觉到自己这个皇帝根本不是大权独揽,很多时候,很多事情还要看大臣们的脸色,使得很多事情多有掣肘。

时间长了,赵顼很是不爽,尤其是许多次被利用之后,这种压抑和不满逐渐爆发。林昭、王雱、吕惠卿、王安石……谁也不会想到,因此他们无意间的一些举动,使得赵顼的帝王心思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

从这一刻开始,赵顼变了,熙宁变法的目的也不再那么纯粹了,大宋朝已经酝酿着另外一场制度改革。谁会想到,宋神宗元丰改制是的想法是起于今日呢?皇帝赵顼的真实目的又是这样复杂呢?

赵顼的心态变了,从此刻开始,他变得更为冷酷,同时就需要变得更加强硬,更加心狠手辣!而表现正是对于林昭一案的态度,王安石的“胁迫”他只能暂时忍受,所以林昭自然而然就成为他祭旗的第一刀。

~~~~~~~~~~~~~~~~~~~~~~~~~~~~

林昭通敌叛国一案进展很快,古往今来,案件审理都是要走程序的。在皇帝过问,许多人推波助澜的情况下,此案很快就开始审理了。

三法司中,大理寺为了形式上的避嫌没有参与,案件由御史台和刑部联合审理。由于人关在台狱之中,所以审问的大堂放在了御史台。

或许是因为案件太大,太受关注,御史中丞和刑部尚书反而都没有出面,主审的只是一名寻常御史李翰和刑部侍郎汪东鉴。

关于此案怎么审怎么判,这两位都是心中有数的。朝中百官是怎么样的反应?汴京城里民意如何?他们多少都是有所了解的。心中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加之宫里传出消息,官家的心思,王相公的看法,这种至关重要的信息,让他们心里明白,此案怎么判决已经不言而喻了。

林昭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被带上了公堂!

原以为终于有机会辩驳了,却不知种种的外力作用,正让他的辩驳越发的失去力度,失去意义……

这种迅速审理的做法,也使得些许重要证据不能及时到位,林昭的处境十分不好。对此,林昭自己是不知道的,而另外一些人也只能是干着急。

“林昭,关于你勾结西夏,通敌叛国一事,你有什么可说的?”汪东鉴第一句话便问的如此直接。

林昭冷冷一笑:“勾结西夏,开什么玩笑!”

“御史台公堂之上,谁与你开玩笑了?西夏国相梁乙埋亲笔书信在此,你还有什么可说的?”李翰一声咆哮,声势很大。

其它小说推荐阅读 More+
我不要做皇帝

我不要做皇帝

也先
我不要做皇帝简介: 人人争做皇帝, 我不要做皇帝, 我就是这么尿性;
其它 连载 37万字
谍海鸳鸯刀

谍海鸳鸯刀

石剑
谍海鸳鸯刀简介: 1939年秋,潜伏在76号侦辑处、代号“钉子”的三栖特工陈洋,在虎视狼顾的险境中,巧妙利用各派势力之间的微妙缝隙,多次挫败了鬼子的阴谋,沉重打击了敌特的嚣张气焰,也收获了美好的爱情。本书节奏快,对白幽默,感情细腻,笔触优美,角色分明,人物鲜明。
其它 完结 243万字
系统三国

系统三国

梦中南山
系统三国简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东汉末年,一个英雄辈出、美女如云的年代。 本书带有一点系统流,带有一点建设流,带有一点争霸流,还带有一点仙侠流。
其它 连载 63万字
在大唐捡到杨贵妃

在大唐捡到杨贵妃

星光指引
在大唐捡到杨贵妃简介: 当我从三十三层楼上跳下的时候,我以为我解脱了。当我醒来的时候才发现悲剧刚刚开始。 杨玉环梨花带雨的哭道:“小郎君!奴家……奴家身家性命就全靠你了。”
其它 连载 12万字
一定要暴兵

一定要暴兵

宏宸千里
一定要暴兵简介: 报!叛贼拥兵五十万! 报!叛军拥兵一百万! 报,敌贼拥兵五百万! 五百万还不够?!给我爆爆爆!!!
其它 连载 3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