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风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有诗为证:
当年猴王闹天宫,
流放云山水帘洞;
猴王护师取经去,
石洞帘水留遗踪。
再往上,只见一道道山岭就像一条又一条高低起伏的神龙,神龙摇头摆尾,它们的头部相接处有一个岩洞,就好像神龙张开了大口,所以当地老百姓就叫这个岩洞“龙口岩”。它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每当雨后初晴,洞口就涌出一团又一团的云雾,似乎是神龙在不断地从嘴里哈出仙气似的。往往一大半天都连绵不断,毫不停歇。慢慢地,云雾就弥漫到整座山上,整座云山最后就被云锁雾罩,虚无缥缈起来。所以当地的老百姓又把此洞叫做“起云洞”。这就是云山十景之一的“洞门余影“。
明崇祯年间有个叫张同敞的诗人,有一首这样的诗歌讲述“洞门余影”:
欲问栖真人,
如何不在洞?
石边与云边,
错作醒时梦。
再往上走,我们看见远处山崖上有一座石桥,这座石桥跨度是七米,最宽处有一米多。桥长二丈余,高约一丈许,桥顶约一米见宽。桥身由两块石头从两端合拢、天然而成,严丝合缝。在雨后初晴,云山云锁雾罩的时候,此桥在云天雾海中若隐若现,就像横架银河的仙桥。所以这里也是云山十景之一,叫做“仙桥横汉”。这时如果有人敢站在此桥上面,脚下云雾飘荡,身上衣玦猎猎作响,简直就要飘然欲仙了。相传,这座桥是
月初
牛郎织女相会的那座鹊桥石化而成。有诗夸这桥的气势和意境:“跨向万峰巅,渡云不渡水。”
清朝诗人舒作楫作诗云:
碧山凹处小桥横,
隐约银河一彴平。
入夜秋涛声万斛,
却疑风起怒涛生。
五里庵下秦人古道旁,隔了好远,就听见水声轰然作响。如果说“崖前帘水“是以高取胜,那么这处瀑布则是以力量见长,那一股洁白如玉般的山泉自崖头飞泻而下,汹涌而来,气势磅礴,猛然撞击到下面的岩石上,形成一团团绽放的浪花,就好像天空中飘荡的白云,又好像山中盛开的百合。每到丰水季节,就如同李白《蜀道难》里写的:“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里也是云山十景之一,叫做“一瀑飞涛”。
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有诗对此描写道:
层层石壁跂云端,
好景偏于静处安。
一派飞泉如白练,
半空泻出碧光寒。
在五星庵处,有两座相隔很近的山峰叫日华峰和月华峰,两峰皆树木葱茏,绿意盎然。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太阳出来时,日华峰在阳光的照耀下风和日丽,月华峰由于日华峰的遮挡黯然荫蔽,不见阳光。月亮出来了,月华峰在柔和月光的照射下露出其楚楚动人的身姿,而日华峰则在月华峰的遮挡下难露真容。两峰之间泉水叮咚,清脆悦耳。它们一座在东,一座在西,东边的雄壮,西边的秀丽,就好像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也像一对恩恩爱爱的夫妻,一起相守千年万年。所以两座山峰分别被叫做日华峰和月华峰。这个景点也是云山十景之一,叫做“两华耸翠”。
明末清初的诗人潘应星的“云山十景”诗中的一首《两华耸翠》这样写道:
飞光裒翠碧云间,&#
;.
.&#
;&#
;
并峙山头领众山。
似为秦时天纪乱,
别开日月引人间。
在紫霄峰附近,有一片茂密的竹林,为卢生、侯生二位师尊所栽。此地是他们修炼丹药的地方。炼丹的地方要干净清洁,不染一丝尘土。为了减轻徒弟们整天打扫的负担,卢生、侯生在这里有意识地在山崖上横着栽种了一片竹子。这些竹子斜长着,形同扫帚,山风一吹,竹子摇动,竹枝竹叶就将炼丹之地打扫得干干净净,不需要人工打扫。这里也是云山十景之一,叫做“竹坛风扫”。
清代舒作楫的云山十景诗中有一首《竹坛风扫》,是这样写的:
拂拭瑶台屈复伸,
乘风几倦化龙身。
此君抱节真潇洒,
不惹人间万斛尘。
炼丹需要用水,卢、侯二生就地挖里一口井,这口井无论春夏秋冬,一直都是碧波荡漾,奇怪的是,它从来不干枯也从来不溢流出来,井旁常常云锁雾罩,视线飘渺。故称为“丹井云封“,也是云山十景之一。
关于“丹井云封”,明代朱王朱企銪写了一首这样的诗:
绝顶池开一勺秋,
丹成抛去任云浮。
蒸然忽起空山满,
七十二峰翠欲流。
就这么着,背一段扶一段,他们两人一路观看着风景,有说有笑地上了山。到达那些茅草屋时,片片杏花随风飘落,如梦似幻,曹小妹心中感慨,恍若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