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圆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太阳初升,贾诩的马车轻快地进了崤函道。贾诩没来由的想起了一个人。吕不韦,战国时之秦相,为始皇帝横扫六国做出杰出贡献,可惜最后也只是换来一杯毒酒。
贾诩感慨,为人不能太高调,要善于保护自身,不能像吕不韦一样,不说他跟赵太后那些龌龊事,就说广收门客,著书立传,逼迫始皇帝用《吕氏春秋》作为秦朝法制。
而且罢相以后还与六国高层交好,就此任你功劳再大也难逃一死。
但不得不说吕不韦门客编撰的《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集合墨家、儒家、法家等大成,如果始皇帝用吕氏春秋治国,而不是仅法家思想,说不定秦并不会二世而亡。
贾诩也是一位《吕氏春秋》及《荀子》的拥趸,两书都有几百家之所长的特点,虽观点稍有不同,但在贾诩看来《吕氏春秋》更适合现在的大汉。
贾诩感慨道:“哎,此次就顺便去文信候之墓拜祭一下吧。”
。。。
函谷关,听闻刘协在此立起汉室大旗,周边流民纷纷来投。函谷关东侧的新手村,人声鼎沸,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这几日已经收拢了两千余流民。
在函谷关以西十余里的道路上,有一只身穿白衣的队伍,他们就是基本销声匿迹的墨家,自战国以来,全天下最侠义的侠客。
“诛暴去恶,兼爱非攻。”是墨家几百年来坚持的道义,此时墨家早已衰落,并非人人都能艰苦训练、遵守严厉规则及拥有高尚思想。现代人说起墨家,只知道他们的机关术,但墨家不止于此。
墨家重实干,不尚空言,是言行一致的学派。相比之下,历代尊崇的儒家则常有言行不一致的地方,说一套,做一套,遗毒至今。具体不用举例吧。
还有历史上的改革派商鞅、申不害、吴起等人,基本全都是从墨家思想中汲取优秀的成分,从而推广变法改革。很多秦国的制度建设,都有墨家的影子,比如流传许久的军队建制。
墨家崇尚吃苦,与我们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也显得格格不入。我们崇尚的是“甜味”,成功的甜味,权力的甜味,金钱的甜味。
但不管如何,没有苦,何来甜?也许是时候重拾墨家精神,喝一碗不一样配方的鸡汤了。
墨家富有急人所难、见义勇为的精神,所谓“墨翟之徒,世谓热腹”。反观现今,冷漠的看客充斥在我们周围。
每有恶性社会新闻发生,我们都在反思过路人的见死不救,然而,再多的反思也刹不住悲剧的重演。为什么?至少在教育上,我们就缺失了墨家的“热心肠”熏陶。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墨子及其门人,绝对算得上一根脊梁。
一根被遗忘的脊梁!
虽说墨家这百余年来基本销声匿迹,但墨家侠客队伍中还留存有一支,玄部。他们常年隐居于河北深山之中,这些年黄巾起义,天下民不聊生,促使这些心怀大义的墨家侠客出山。
奈何墨家已经没落许久,已经不像战国年间,报一下墨家的名号,就会获得诸侯举国之力相助,或全力守城,或支持打造机关器具。
玄鞅是墨家这最后一支的首领,因为自汉武帝时独尊儒家,墨家就不再设立巨子,墨家各部也是隐藏自身,转入地下,众墨家子弟化身侠客行走天下。
玄鞅看着身后的这一百多人,不禁泛起一丝悲凉,这就是墨家最后的子弟了,自出山以后致力于解救被黄巾、被贼寇、被反贼围攻的诸多城市,这些年为了对抗残暴的西凉军团,他们一直奔走在关中各地。
但那些熟读儒家经典的太守、刺史并不买它们的帐,往往刚刚守城成功,他们自报家门以后,这些汉朝官员就无视他们的功绩,吞没他们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