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翼人族现,通天峰出 (第1/2页)
劳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走向寻常的摄影一寻常之为寻常在中国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寻、常都是平常的长度,所以短于寻,长于常都可以被认为是不同寻常的。虽然各个朝代对尺的单位长度标准多少有些变化,但仍然不难推断"寻"是与人类的普遍身高相去不远的一个长度【
】。就是说人类是以自己为准绳来判断事物是否在寻常之内的。如果连单位长度的长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话,那么对于一直处于发展当中的摄影,我们的评判标准肯定也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试想一下,如果摄影仍然停留在达盖尔版摄影术的技术层面上,拍摄一张照片必须耗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那么人们对拍照的重视和对照片珍视程度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然而事实是照相机在不断地改进,越来越轻巧,功能也越来越齐全,而且不但自身可以被批量生产,由它拍摄而成的照片也可以被无限复制。从前人们拍摄一张照片需要
个小时(意味着只能拍摄静景),后来是
分钟(人可以勉强忍受),然后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这意味着人类能够抓住一切高速运转的事物。更何况还有天体照相术、显微摄影、红外摄影、包囊摄影、波音摄影、射线摄影、分光摄影、
-光摄影。所以不但看得见的事物可以被固定在相纸上,连人眼无法触及的世界也变得可视化了。这样一来,人类世界观的平常尺度就被拉长了。这从前闻所未闻的世界都可以变成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一部分,更不用说只是作为一张纸片上的图像了。现在无论站在哪一个城市的街头,都可以感觉到广告摄影铺天盖地的包围,它们无孔不入。然而,不管这些摄影图片的画面多么的美仑美奂,消费者也不会停下来如同观赏一张艺术照片一样,赞美一番,深挖它的内涵(如果是放在一本画册里结果就大不一样了)。这些摄影图片对于他们就好像街道两旁的树木一样寻常。二别拿你的专业来吓唬我古人曾以赵飞燕之瘦为美,也以杨玉环之胖为美,人皆向往之。再来则胖瘦皆美了。我们对摄影观念的转变也遵循了这样的演进--美其实没有特定的定摄影刚出现的年头发展可谓艰难,对于平民过于高档(造价高),又受艺术家冷落为单纯复制的工具。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越是受非议就越能激发要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当斯蒂格利茨发现摄影对现实的忠实记录的魅力之后,很多摄影家放弃了追随绘画的卑微,探索纯粹摄影,不过他们显然还不够自信。直到年轻摄影家保罗斯特兰德的出现摄影才彻底走出绘画的阴影。然后这种现代摄影(正视现实生活,摆脱画意摄影矫揉造作)的理念又在爱德华韦斯顿、安塞尔亚当斯那里发扬光大。在韦斯顿对自己的摄影主张高谈阔论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自己的摄影会成为争相模仿的对象,现在轻而易举就可以拍出相当的作品来,这样的作品再也不只是美术馆的高雅艺术了,也是民间风花雪月的煽情。很快唯美或在照片、底片上耍些小把戏(物影摄影、中途曝光、多次曝光、多底叠加、并贴)再也无法满足艺术家表达世界的欲望,甚至有些令人生厌。后来者也不甘心言不由衷地制造唯美的假象来向别人证明生活的美好。于是,某些摄影家决定放弃和艺术攀附关系(实际上摄影已经占领了艺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要通过摄影术的复制而得以传播。行为艺术如果没有图片记录基本上就可以说白忙一场。以摄影为创作媒介的作品可谓多不胜数,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媒介也是摄影),寻求与现实的结合。卡帕控诉了战争的残酷;罗伯特弗兰克讲述了美国的孤独和疏离,黛安阿博斯带领我们走近我们不敢正视的"异类"。然后妓女、瘾君子、囚犯、恐怖分子、性、同性恋、家庭暴力、意外伤亡、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题材也相继进入摄影的涉猎范围。摄影家们不断地打破禁忌,向传统的观念发起挑战。"英国女摄影家通过对自己相册中的纪念照片重新梳理,揭发了一个由男性中心文化来设计女性行为方式,并将之不动声色地植入她们的思想与行为当中的秘密。她的做法使无缘于艺术殿堂的家庭家庭纪念照片成为了当代艺术的素材,扩大了摄影表现的素材范围"。【
】安诺格尔更是借助摄影提出正视女性衰老的问题。当代摄影家当中最为大逆不道的要数安德列斯塞拉诺,他不但百无禁忌地拍摄了"陈尸所系列",更出格地把十字架上的基督泡到自己的尿液中。此外,美国当代艺术家雪莉莱维更是直接翻拍名摄影家的经典摄影作品然后署上自己的大名,以此来消解人们对原作的崇拜。南戈尔丁竟然凭借拍摄艺术家朋友们和自己的私生活而声名大噪。摄影就这样被普泛化了,同时也模糊了生活与艺术的界限。摄影技术的高低完全没有标准,精致唯美、粗糙低俗融汇一堂,同样都是表现的完美方式(完全凭摄影艺术家的个人喜好)。从极度渴望在艺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到出走再到今日与艺术的合谋,摄影似乎不需要过多的形容词来说明自己。它把一切都收纳其中。而人们也学会了包容,所有那些曾经大不敬的作品现在被大力追捧,他们不会再说三道四了,就算不认同也只是笑笑:"看不懂",把理由归咎于自己。为求突破,有的艺术家开始在大众与个人之间寻求互动。
年的时候,《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摄影展开幕式上,宋冬让
多名农民工光着上半身排排坐在临时搭建起来的竹架上,每个农民工的手里都拿着一台照相机,一边拍观众,一边被观众拍摄【
】。不过他们仍然无法改变这是一个艺术行为,其终极目标还是表达艺术家自身对于他者的主观臆想。
年在
平遥国际摄影节上《拒绝旁观》【
】这个展览的则在这方面做得更为彻底。组织者把
台傻瓜相机和一些胶卷随机分发给不同身份、不同年龄阶段的汶川灾民(涵盖着多种行业和年龄层,有老师、志愿者、农民、学生、乡村干部、小店老板),让他们任意去拍摄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回收。这些收回来的照片实在是让人喜出望外,不但质量没什么问题,而且有着一种新闻媒体的照片中没有的亲切感。如果一位记者在用图片跟我说灾民们多么悲惨又多么积极有大爱的时候我一定不会相信,甚至不顾一屑。但他们的话我相信了,不过不是同情(也不需要同情)。不管发生多大的灾难,人们仍然会如常的生活下去,这是唯一的可能的方式。灾难来临之初也许会由于不习惯而出现"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的"埋怨,但很快人们就会习惯并且接受现实。新闻媒体的报道普遍低估人对于不幸的抵抗能力。也许是记者们太过兴奋,等了好久终于出现了一个大事件可以一显身手了。而这
位灾民所拍摄的是他们自己所关心的人和物,这些照片那些没有处在灾难之中的人们所拍摄的照片并没有二致。理发师拍的是理发师的生活;村干部拍的是村干部的生活;小孩拍摄的是他的同伴和家人。谁能够想象一个前不久还在地震中惶恐的小姑娘竟在阳光中张开双臂笑得无比灿烂?你看过那样在花丛中如向日葵一样的笑脸吗?专业人士说:我们得把他们拍得悲惨一点才能符合灾难的主题,读者才愿意掏钱。新闻摄影师会因为主观猜测世界而遭受"报复",而他们则将奋起反抗。新闻摄影正在遭遇尴尬,有许多的摄影师试图用悲惨的图像逼迫我们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的付出很令人敬佩,也很值得尊重。但别忘了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但丁笔下的庸俗者,可以选择视而不见。不是你有同情心,读者就必须作出相对的回应。因为那是摄影师的个人选择,而我们有自己的选择。发生在我们眼睛所及(实际所及)范围之外的事实我们都有理由相信:它离我们很遥远,或者根本怀疑它的存在。即使相信了,那又怎样,难道我就不悲惨吗?谁又该为我的不幸买单?再说你拿这样的照片给我看是什么意思,是想让我更了解这个世界吗?好了,我已经看过你的照片了,现在请你看看我们家猫猫的照片吧,我们家猫猫超可爱的。当然不单只是新闻摄影,正统摄影也正在遭受挑战:"大众想要散心,艺术却要求专心"【
】。对于一个专业的摄影师或者以摄影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不可避免的要回答意义这个问题。但是,再冠冕堂皇的理由都只是作品对于作者本身的意义及创作动机,作为观众没有观赏的义务。正如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所言:"对向大众趣味的转变自怨自艾为时已晚。"【
】以上的描述并不是要否定正统摄影的做法,恰恰相反是肯定了它之余也对摄影的新走向给予肯定。之前我已经说过摄影的接受尺度是放宽了的,所以它应该包容一切的形式。正统摄影所遭受的所谓的挑战实质上是对受众多向选择的分心的情绪低落。三疯狂自拍有一个玩笑式的流行语:
世纪文盲的界定不是不识字,也不是不会电脑,而是不会使用照相机。虽然只是玩笑,但也并不是信口雌黄的,随着照相机被大批量的生产,接着一堆电子产品出现了:数码相机、摄像机、摄像头、带摄像功能的手机,现在还有了可以直接视频对话的
手机。个人拥有一台或者几台照相机,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摄影变得这样随时随地,完全不受技术的限制。如果说
年的相机广告词"你就是照相机,照相机就是你"【
】还显得夸大其词的话,那么今天摄影不再需要用狂妄的言词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事实上"你就是照相机,照相机就是你"。如今网络上几乎任何一个生活网站都设有一个图吧(供上传下载图片)可供网友随意上传自己的任何"内容健康"的照片与网友分享,报纸、杂志一般也开设了读者供稿的私人照片展示专栏。这些摄影法则之外的照片,当然一般不具备可供摄影家们可以津津乐道的谈资(偶尔也会出人意料),却是这些爱好者最为热衷的。这些摄友们疯狂地"晒"自己拍摄的照片。有的人甚至把照片附加上一定的文字作为日记的形式贴到博客上,内容从无聊到有聊。如,某天博主的一顿丰盛的早餐的照片;某天他\她买的一片新光碟、一条新裙子的照片:某天他\她生病样子的自拍;某天他\她剪了个新发型的自拍;某天他\她看到的夕阳或者阴天的照片。这些照片使人们确定了自己的存在感,自我在前所未有地膨胀。好像在他们眼里任何事情都是有趣的,值得被摄影记住的。要排解这些人空虚的不安全感,那就让他们感觉自己拥有物质,拥有所有曾在生命中出现过的物今天,不带照相机的旅游几乎是无法想象的。当人们离开旅游之地那一刻开始,他们的记忆就开始衰退,那么这一次旅行对于他\她还有什么意义?没有。那只会让他们陷入懊悔之中,惆怅虚度了光阴、感怀生命之短暂。只有照片才能救赎他们的罪恶感,令他们觉得不虚此行:也许我什么都没有了,至少还有照片(照片是精神世界饱满的证据)。有时候人们为了创造一张有意义的照片会选择一趟本来不必要的旅行。但过于频繁地拍摄照片终究让他们成为了自己生命的旅行家。他们带着照相机游走于各个城市之间,眼睛隐藏在取景框之后,食指随时半按按下快门,潜台词就是我不能离开取景框,否则就无法观看。就这样形成了"照相式的观看"【
】。不能确定他们当时看到了些什么,哪里有趣?也许连他们自己也无法说的清楚。但他们总会清楚的,在他们回到家整理所拍照片的时候,他们就会看到他们在当时当地无法看清的事实。他们的生活完全被摄影"抓"住了。他们用摄影获得知识、留住记忆,以致时常产生照片上所存在的比现实当中的还要鲜活假试做一个实验,用数码连拍一百张自拍,然后在电脑里一张张翻看,会是什么效果?
、还不错哦;
、那个人是我吗;
、我怎么越笑越僵硬;
、我长得真丑;
、怎么只会重复那几个笨拙的动作。平时我们无法认清事实,觉得每个人都不一样,人和物就更不用说了。只有照片会直观地告诉我们:都是可以被同等对待的。这正是林吟均的摄影展"百人百样,一模一样"要向我们揭示的。对于一张陌生人的照片和一张动物的照片我们无法一较高下,是人更高级或是动物?事实上我们更应该学会的不是对照片的层次问题作吹毛求疵的苛责,里面不带有任何的价值判断【
】,它只是制造了好像真实的图像而已。当我们固执地要从一张照片里发现真相,这个行为竟然变得有些可笑,我们看到的只是一颗颗的颗粒和噪点,它们时而聚拢时而散开,我们想要放大些看清楚,它就什么都不是了,确实只是些颗粒和噪点。照片中的客体自快门合上的那一刻便开始就与主体相分离,它本身不指涉任何的东西。即使是观看最亲爱的人的照片,开始的时候我们很高兴,好像那个纸片里的人活了,随之而来我们又失落了,那个人只是和想象中的那个人好像而已。不过也有可以让人感觉到真的看到了喜爱的人的照片。而这通常不是因为拍摄技术很好,只是恰巧抓到了而已。疯狂的造相分散了我们在某张照片上的激情,就像多处受伤能够减轻只有一处受伤的痛楚。从前一张照片会被细心地用手帕包裹放置于铁盒子里珍藏。而现在任何一张照片都可以随时被丢弃,只要保留它的底片或者电子文档,或者都没有保留也不感到可惜。似乎轻易就可以重新再来一次(如果需要的话)。人们之所以对讲究的照片分了心,其根本原因是图片的泛滥。现在没有任何事物不被拍过照,我们足不出户就轻易可以了解到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包括地球内层)。摄影是如此喋喋不休,"说了又说"【
】,"看了又看",直到使万物看起来都等值。四摄影中的
【
】精神一些专业的摄影家看到自己的照片备受冷落,心有不甘,于是尽心尽力拉拢一些"自恋"的摄影爱好者,为他们提供平台,策划展览。这样的展览当然不能保持一贯严肃的学术态度来对待,得"搞搞新意思",于是就有了"玩摄影"的概念。这里的玩主要讲究的是一种对待拍摄这个行为的态度,其次才是题材的和手法的选择。"玩摄影"普遍被认同的境界是"
"精神,强调完全的随意性。
摄影有十大戒律:
、无论到哪儿,随时带着你的相机;
、
小时都别让它休息;
、
不该搞乱你的生活,它是你生活的一部分;
、贴近你要拍的目标,越近越好;
、别想太多,拍就对了;
、动作要快;
、别管会拍到什么东西;
、也别担心最后会拍出来什么东西;
、试试从屁股拍出去;
、把前面几点都忘了吧。不过自从有了小型数码相机之后"
"相机也站不住脚根了。传统胶卷的冲洗实在是价格昂贵,如果真的如此随意拍摄估计百万富翁也难以承受。
的最大优点就是不可控制的意外影象,而数码相机除了可以做到它所有的效果之外(
)还可以严格控制。随意或者严谨全随拍摄者的喜好,不好看就删除,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花费几十分之几的时间和几十兆的内存,就可以看到一张完美的照片。严格来说照片只不过是抓住了我们生活的某些瞬间的一些纸片或者一些
【
】
的数据。摄影也不过是食指轻按快门的六十分之一秒(更快或者更慢)的时间段。是什么让它有能力占领世界,让人们认为占有照片就是占有过去也将占领未来?摄影把人与物的从属关系本末倒置,让照片这个物质引导着我们去行为。这是一种形而上的偏执说法,但仔细想想也未尝不是。画画是为了拍照,雕塑是为了拍照,行为表演是为了拍照,旅行是为了拍照,穿好看的衣服是为了拍照,脸部保养似乎也是为了拍照,即使拍出来的东西最后会沦为一般,但人们就是无法停止这个重复按快门的动作。五结语苏珊桑塔格说过"摄影作品倾向于赞扬或瞄准中立性"【
】,它把"历史"并置到一起摆在我们眼前,看到的是图像本身(之外什么也看不见)。观看年代久远一点的摄影作品的时候,这种中立性所起的作用则最为明显。那样的阅读好像只是为了了解历史,里面的杀戮不会带给我们一点的心悸,笑脸也无法给我们温暖,那里的时尚太落伍了,一个个是无灵的影子。而现在这些新鲜激动的照片有一天也会变得跟它们一样。这样很难去界定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什么样照片的是坏照片,或者干脆就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照片,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照片。"普及摄影,使摄影【合群】,把摄影变得平凡,直至使摄影和任何图像相比再无突出之处,不能再显示它的特点,它的愤世嫉俗,它的疯狂。"这是罗兰巴特【
】对使摄影变得规矩的第二种手段。
年距今不过
景,本雅明的预言被疯狂地应验:布列松的作品很棒,可惜我不是先看到他的作品而是其他年轻摄影师的。当代摄影是一种混合多元的摄影,是各个领域的综合。专业摄影是专业摄影,业余摄影是业余摄影,同时业余摄影也是专业摄影,专业摄影也是业余摄影。人们已经很习惯于它的跨界、混合。况且摄影还可以被无限地复制,要让人专心对待一件随处可见之物实在很难,除非那样东西对某人有特殊的意义。所以艺术家为了维持自己作品的价值必须限量发售或者定量收藏。总之一句话:摄影走向了寻常,而且这种趋势是不可遏止的。【
】
年
月
日公布的中国成年男人的平均身高为
.
,女
.
。【
】《世界摄影史》修订版,顾铮著
页,浙江摄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