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埂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李彦的这几篇文章,引起的反响甚至要比筹建海关、征收工商税等来得更加猛烈,因为缴税本来就是惯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天下都是皇帝的,纳税属于纲常伦理,从来没有人因为要收税,而跟他们讲这些道理;他们也从来没有听说过,纳税还有这些好处。
然而不得不说,这些观点说得确实在理,就好比海上贸易,特别是在北方,有了大洋舰队以后。海贸比之从前变得更加安全方便。再好比北方的建奴,要是让那些野蛮人冲过来,肯定没法做生意。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对此都有体会,但是对很多人来说,都觉得朝廷表现出来的这个姿态,大不寻常,用有些人的话来说,就是“循循善诱”。
而且官方还在报纸上征求意见。税率如何,如何征收,如何监管等等,洋洋洒洒十几条,还让他们提意见,有什么看法都可以通过各地的官衙,驿站,以及华夏社进行反应。
多数人对此表示接受,而且是心甘情愿的那种。毕竟,税率不少太高的话,这样的姿态让大家都能接受。
当然,道理是这么说,但是要让一些习惯于免税和逃税的人来说,未必就能心甘情愿,总会有人觉得有些事情就应该是朝廷做的,不该让他们付钱,此外还有很多质疑到时候会乱收税之类的声音,但是在朝廷积极的姿态,以及务实的举动之下,支持者还是主流,各种各样的意见也提出不少。
朝中的文武大臣对于设立海关大致也持支持的态度,明朝的海禁,事实上早就已经开海。市舶司也一直都在运转,包括各地的钞关。
对于李彦整理工商税,内阁自然不会反对,但也提出一些要求,譬如说不要扰民,不能与民争利。
就明朝商税的实践来说,因为不像田赋那么容易确定具体的数目,所以多是采用定额的方式,譬如说临清钞关,一年要收六万两税银,大致都是如此。
李彦翻了翻夏熙等人整理出来的税目,事实上很多税目也都存在,不过朝廷这边却很难从中获得财政收入,而在地方上,从事工商者可能也并不少交税,这就是执行不力,或者说很难执行。
来自苏松会馆、海商协会等在京的一些商人,.&#
;a
&#
&#
;&#
;&#
;凭籍在辽南时的良好关系,被夏熙邀请参加一次“茶话会”,也就是一边品茶,一边讨论事情。
夏熙现在的品级不高,过去又是相熟的同行,大家说起话来也比较随便:“朝廷要缴纳的税收,咱们荣昌号从来没有缺过,但是有些话在这里还是要说给夏掌——夏大人,我们希望的,就是能够像辽南那样,首先是税目明白,该
该交多少税,大家心里都有个明白账,不能乱收;其次就是一税制,不能重复的收,譬如俺们的货物从南边运过来,运河之上就是十几道税卡,本来的税率并不高,十几道卡收下来,那就不是小数字。”
这位跟夏熙比较熟,也一直都做辽南那边的生意,习惯了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大家的反应也都差不多,税可以交,但是税率要合理,还有就是上面这两个问题,税率要明白,不能重复收税。
“茶话会”开到最后,李彦突然出现给大家表态:合理税率、收税透明化,并实现一税制,这将是工商税包括海关征税的基本原则。
“希望大家能够给予有力的支持,我们来一起创造一个最好的贸易环境……”
如果说辽南时的李彦只是权力大一点的地方官,如今身为内阁次辅,其地位和影响力无疑远超往日,他的表态,立刻得到在场的商人集体鼓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