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君权和相权是古代政治十分重要的部分。

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皇帝们都想要大权独揽,乾纲独断,至少大部分的皇帝是这样的。可是皇帝的能力和精力终究是有限的,根本无法顾及整个庞大的帝国,更加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注定了需要一些帮手。

于是便有了官僚体系,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宰相,相权也就应运而生。尤其是秦始皇确立三公九卿制之后,丞相更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宰相的存在是帮助皇帝分担处理政务,是皇帝的帮手,相辅相成。当然了,有利就有弊。相权,准确说是包含宰相在内的百官的权力,和君权之间有天然的矛盾,某种程度上对君权有所限制。

大有为的君主们都试图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六部,政事堂的宰相从一个变成好几个,目的便是通过分权而集权。

到了后世的明朝,朱元璋更为直接废除了丞相制,可实际上相权真的消失了吗?像朱元璋这样精力旺盛,威严十足的君王或许可以掌控场面,却并非每个皇帝都行。

到了明朝中后期,他们的子孙们便做不到了,设立内阁实际就是相权的运营机构,内阁大学士的权力并不亚于以前的丞相。所以在君主集权制的封建社会,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彻底解决的。

这样是有利有弊的,对于大有为之君而言或许会有所掣肘。可对于那些平庸的君主,可以限制他们任性妄为,导致国家出现重大问题,保证政权的平稳,是大有好处的。

故而,这个君权和相权处理的好则相得益彰,处理不好便会有多掣肘。

相对来说,宋朝的宰相的制度十分完善。两府八公,中书的宰相、参知政事,再加上西府枢密院正副使,一共八位。当然了,还有些人是名义上的中书门下平章事,却也只是个荣誉性的虚衔。

如此设置,也体现了北宋政治体制的精髓,那便是制衡。虽说行政效率下降了,但是以分权达到集权,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制度。虽说长此以往,弊端会越发的增加,却也强于胡闹的穷折腾。

太祖太宗也算是深谋远虑,可眼下的皇帝赵顼似乎很不满意这样的制度,正试图打破重建……

两府八公,多位宰相之间也是有先后次序的,有主有辅。比如集贤殿大学士为首相,昭文馆大学士为次相,已然是不成文的惯例。

不过这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到底是哪位宰相起主要作用,也是有特殊情况的。比如当前的熙宁朝,先是制置三司条例司替代了中书。如今废除了,皇帝最为宠幸主持变法的王相公,理所当然的成为宰相中的主导,颇有大权独揽的架势。集贤殿大学士曾公亮反而靠后,处在了一个相对尴尬的位置上。

好在曾公亮为人和善,心态也很不错,身为三朝元老的他已经看开了,当然了,和稀泥的本事也不错。倒不是说是曾相公两面三刀,各方讨好,而是天性使然,比较随和。况且,有时候现实所迫,也有许多无可奈何。

在文彦博罢相出知地方、司马光离京、富弼也黯然不语的情况下,曾相公依旧坚挺。实际上,皇帝赵顼也确实需要这样一个人在朝中,协调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的矛盾,维护好中书的运转。

曾相公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平日里倒也是舒服惬意,很多事情只听不说。

林昭的事情他自然也听说了,虽说案件具体的来龙去脉他并不知晓,但皇帝赵顼的反常表现,让曾相公嗅出几分不同寻常。

因为与林昭并不熟,与王安石是这样一个相对尴尬的竞争关系,所以曾相公当真不好说什么,只能当做没看见。可惜今日,他再想要袖手旁观,装聋作哑怕是不行了。

出事了!

内侍来传达太皇太后懿旨的时候,他正好就在中书省,事情也听的明明白白。重大冤狱?西北到底闹出了什么?曾公亮暗自摇头,如果是平日里,他这个宰相必须要承担责任,尽快参与处理。

可是今天,有王安石在前面顶着呢,他本来还是想要继续作壁上观的。可惜皇帝赵顼却不给他这份清闲,生生将曾相公拉了进来!

差事则是曾相公一向擅长的扮好人!

太皇太后在刑场怒了,让皇帝、宰相以及涉事的官员全都前往,这可能吗?那可是当着众多百姓的面,无疑会让包括皇帝在内的许多人颜面扫地,造成很恶劣的后果。

这自然是赵顼不希望看到的,此刻他若真的去了,说不定会更加被动。再者,现场的安全问题也需要考虑。

所以,刑场是万万不能去的!

赵顼实在不明白,老祖母今日到底是怎么了,为了一个柴敏言,竟然纡尊降贵前去刑场不祥之地。还如此一力维护林昭,甚至不惜敢于司法和政务,难道自己这个“亲孙子”还不如一个莫名其妙的侄女婿重要吗?

可事已至此,他能怎么样呢?祖母发话了,他不敢不听啊!不孝的罪名会给他带来很恶劣的影响,甚至可能在史书上留下劣迹……

权衡之下,刑场上的“闹剧”必须尽快终止,必须要安抚太皇太后的情绪。即便是处理事情,也要换个地方才行!

按理说老祖母发话,在那里等着,出于孝道该他自己前去请的,可他现在根本不能去,故而只好派个大臣前往。

能请得动太皇太后的臣子,唯有宰相了。

王安石现在去是火上浇油,拗相公不服软,三两句话要是在惹怒了曹氏,后果快就更为严重了,故而最合适的人选无疑就是曾公亮。

说实话,这样的苦差事,曾公亮是不愿意轻易插手的,可是皇帝发话了,他必须要遵旨行事。当然了,曾相公也明白,今日完全是帮官家和王相公收拾烂摊子,前去刑场必然是要出丑丢面子的。

也罢,今日为你们受了委屈,来日自然就得补偿于我!曾相公也是有想法的,有时候和稀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身为宰辅大臣,哪个能心甘情愿只当个摆设呢?说白了,曾相公也是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以前是形势所迫,一旦有机会,谁会没点想法呢?

曾公亮匆匆来到刑场的时候,太皇太后曹氏仍在这里等着,大局已定,他倒是不着急。禁军中的高手已经护卫在左近,保证了曹氏的安全,围观的百姓仍旧有很多,都好奇事情最终会如何解决。

现场的气氛有些怪异,李翰与汪东鉴跪伏在地,战战兢兢,许久都不敢抬头。本来是死囚的林昭,身边正围着几个美女,给人一种众星捧月般的感觉。

唉!

曾相公长叹一声,硬着头皮走了过去,见礼道:“臣曾公亮拜见太皇太后!”

“曾相公?来的是你?”仁宗时代,曾公亮曾经是翰林学士,曹氏对他还是比较熟悉的。

“是臣,太皇太后懿旨,臣奉旨而来!”曾公亮沉声回答:“出了如此事情,臣忝为百官之首,痛心疾首,特来向太皇太后请罪!”

劝说是要讲究策略的,曹氏这会盛怒之下,必须的先承认错误,然后再说其他。何况不管怎么着,名义上他曾公亮是首相,这个领导责任是必须要承担的。

曹氏对曾公亮的印象还算不错,也知道曾相公是无辜的,故而并不想为难他。其实,内心之中还有些许的私心,孩子已经找到了,将来还不知道怎么样呢,无论是个什么结果,都少不得宰辅大臣们的帮助,今日结个善缘没错。

“曾相公不必告罪,我虽身居宫闱,不问政事,却不代表耳聋眼瞎,什么都不知道。”言下之意,此事与你曾公亮无关。

“太皇太后言重了,臣惶恐!”

曹氏摇头道:“曾相公不必内疚,对了,官家和其他人呢?为什么只见到曾相公你一人前来?”

“这个……”曾公亮道:“臣前来是恭请太皇太后移驾的……至于官家,按理说太皇太后在此,官家是该前来侍奉的,但有道是天子不立于险地,为了江山社稷,恳请太皇太后谅解,同时也恭敬太皇太后移驾……”

其它小说推荐阅读 More+
钢制硬币

钢制硬币

芦苇而已
钢制硬币简介: 世界大战突发,军神沙克能否战胜自己的宿敌弗雷德,两者的博弈之间究竟又有什么恩怨情仇,钢制硬币到底代表了什么?
其它 连载 13万字
帝夫

帝夫

轻歌九公子
帝夫简介: “伴君如伴虎也就算了,可若是个母老虎该怎么办?”叶千歌脸色惨白,“为了穿后的美好生活,我要逃婚。” 叶千歌一头扎进这滚滚历史中,成了皇的男人。 这是一个女强男弱,振兴夫纲的故事。
其它 连载 62万字
兴凉

兴凉

风中吐泡泡
兴凉简介: 一次见义勇为后的穿越令何涛成为了另一时空大凉王朝的岐王殿下,然而战争已经令这个昔日强大的帝国满目疮痍,民乱日炽,外戚弄权,大厦将倾,看来做个太平王爷是不可能的了。 这是一部帝王的成长史,这是一部泣血讴歌的征战史。 看烽火岁月,乱世争雄,小小少年,用真情与智谋走出一条传奇之路。 品真爱魅力,感天下兴凉!尽在《兴凉》!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其它 连载 42万字
秦时明月之君子六艺

秦时明月之君子六艺

鱼龙服
秦时明月之君子六艺简介: 儒生其实很纯粹,也很可爱!他们以礼为核心,试图让所有人信服他们的“礼”。所以当你能让儒生们信服,那你就是夫子!当你能让夫子们信服,你就是大儒!当你能让大儒们都信服,你就是文宗!这时候你会发现,儒家已经没有对手了,你只能去找百家诸子,让他们也听你的,最终显圣!
其它 连载 13万字
崛起在汉末三国

崛起在汉末三国

倚楼观雨
崛起在汉末三国简介: 三国是一盘棋,我只是最普通的一个卒子。 千万别小看我,当我跨过楚河,站在你面前,任你权势再大,地位再高,也抵不过我手里的一把刀。 给张角牵过马,给董卓当侍卫。 收郭嘉当小弟,帮孔明说姻缘。 吕布手里抢貂蝉,曹操门前夺甄宓。 什么?还有江东二乔。 等我喝口水,淹了那东吴。 这是一部充满英雄和美女,热血和激情,带着点搞笑的三国
其它 连载 5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