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杨嗣昌的谋算 (第2/2页)
落爷孤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一顿酒一直喝到日落时分,这里除了杨嗣昌年龄大点,杨廷鉴他们三个其实都是喷青的年龄,大家在这里高谈阔论、指点江山好不热闹。
在分手之时,张溥和吴伟业都叮嘱杨廷鉴,一定要在空余时间用功,以备即将到来的春闱。还别说杨廷鉴这段时间真的没有花时间温习功课,每天都忙得昏天黑地,杨廷鉴所依仗的还是这个身躯以前的八股文知识。
……
内阁这段时间经过几次和崇祯斗智,终于又把崇祯才挖掘到的银子给掏出了两百万两,在加上刚刚到的秋税,户部的账面上已经有三百八十万两银子了,这差不多是大明以往一年的收入。
内阁大臣们正在想着怎么分配这些银子的时候,崇祯皇帝的圣旨下来了,崇祯皇帝让杨廷鉴带着锦衣卫,押送百万两银子的军饷去山西,这可是让内阁几位大臣犯难了。
不就是拨付军饷这么简单的事情吗?点清银子就可以出发了啊!大明的潜规则就是漂没,.&#
;
&#
;.比如户部拨付银子出来,按照惯例是漂没三层,这三层漂没的银子就进入了相关人员的口袋。
剩余的七层发到地方督抚的手中,然后在漂没两层,在发放到总兵的手中,这样层层漂没下来,最后到达士兵的手中最多三层。
大明一名士兵饷银是
石,按照官方的粮食价格折合银子是
两,朝廷都是发银子作为军饷,但是明末粮食价格已经上升了很多,山西的粮食差不多在
.
两一石。
另外还有盐
斤年,价值
两银子,这样每个士兵的饷银就是
两。这是边军的饷银,不是卫所的粮食补助。
每个大明边军拿到手的就剩余的三层饷银,每年不足八两,如果朝廷在拖欠十几个月的饷银,那边军就很难活下去了,饿得要死的边军不跟随流贼造反都不可能。
可以说大明的这个潜规则也是把大明推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阁为难的就是皇帝居然突然插手押送的事情了,锦衣卫是皇帝的眼睛和耳朵,锦衣卫来押送饷银,那他们漂没的事情不立即就让皇上知道了吗?这些银子可是他们从崇祯的内库给掏出来,崇祯一旦知道他们漂没的事情,能饶得了他们,崇祯杀大臣可从来就没有手软过。
……
【求兄弟们收藏推荐,另外推荐一本书:《唐朝那些事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