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书友提到:

看到大大在前言里要意见,我来瞎扯两句吧。第一这本书的历史资料考据和那些每章之前的短暂文言简介,都说明大大是真下苦功认真写这本书了,小弟先表示一下景仰。

但是,坏在但是上了,不中听不许翻脸啊。因为作者写的很认真,读者自然就回对作者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很多的情节,我理解作者构思的第一判断是想要写的痛快,好看,

一点,能比较迎合主流口味,可是我觉就是太缺乏合理性,简直不是小概率事件,而根本就是不可能事件,比如主角与恒温第一次见面就虎躯一震,震的恒温不敢俯视,第二次与恒温见面,更是震的恒温主动仰视主角的高大形象,甚至连日后托付的话都说出来实在是太不合理了,因为恒温对于知道他是那一号的人来说,这一段情节读起来确实是太毒了,而那句“大丈夫当流芳百世”的名言的福,恒温的知名度在起点的历史类读者相当的高,相信因此而损失的读者保证不会太少,而后平蜀战役一路英明神武属于

需要,可以理解,可是平蜀之后,一个谣言就把六万移民全都迁到治下就太扯了,几万人的搬迁那时那么简单,尤其是已经安定下来的普通老百姓,民众和军队性质绝对是不同的,几万人的衣食住行那能那么轻易的解决,原本主角解决的就太过轻易,不过根据

需要被忽略而已,此时长期积累的毒性加上新来剧毒一起发作,小弟已经毒发身亡,后面没有关注了——

多谢

书友的评论,老曾终于知道为什么有书友说我的书有毒,看来老曾很有必要做一下解毒工作。

.首先确定的是一般穿越文中的主角都是有本事的,只是或高或低而已,但是都有能力改变当时的历史和世界,要不然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接着我们来说一说桓温是个什么样的人。很多人是通过“流芳百世、遗臭万年”认识到桓温的,认为这位差点篡了东晋的人物应该是一代奸雄,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其实桓温还有一句话让老曾甚是感叹,太和四年(公元

年),桓温第三次北伐途经金城。这一年,距他出任琅琊太守的时候已经整整三十七年。“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桓温还为人称赞是他的战绩,一次西征,三次北伐外加一次淝水之战(请注意区别)。西征后面会有详细解释;三次北伐,第一次是永和十年(

年),兵至灞上。结果苻健抢先收麦粮,然后尽起长安兵马,一幅要拼老命的姿态。桓温犹豫了,没有再往前打了。于是发生一场与王猛相会的故事后因粮草断绝退回襄阳。

第二次北伐是永和十二年(

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击败羌族姚襄,收复洛阳。这个时候中原各国在干什么?秦国的苻健刚挂,残暴无比的苻生上台;燕国已经灭了魏国,正在消化河北之地,并和有东晋支持的青州段龛开打。这次桓温成功了,终于收复了洛阳,他的权势也开始达到顶峰。

第三次北伐是太和四年(

年),桓温在枋头忽然逡巡不前,企图“坐取全胜”。结果被秦和燕联手群殴,损失三万,大败而回。

淝水之战,咸安元年(

年),桓温率军攻寿春(今安徽寿县),遣淮南太守桓伊、南顿太守桓石虔等击秦国鉴、蚝两万援军于石桥,大破之,后拔寿城,俘斩叛逆袁瑾。

其实相隔上千年去公正地评价一个人是非常的困难,我们只能通过史书上记载的那些或真或假的文字去推测。老曾以一己之念在本书将桓温定位为:有雄心壮志(也可以叫野心),但行事还是用兵不是谨慎就是孤注一掷,而才干只是中上之列。

这不是故意在贬低桓温,也不是根据桓温几次败仗和未能篡位成功而断章取义,以成败论英雄,老曾下这个论断是根据下面几点来看的。

桓温有幸遇到了王猛和谢安这两个“绝世高人”,但是却不能收为己用,最后反而都成了自己的敌人,这真的很让人遗憾。桓温是爱才的,这点勿庸置疑。看他的属下和幕僚就知道了,袁乔,周抚周楚父子,朱焘、朱序父子,车胤,毛穆之、毛安之兄弟,邓遐,江逌等等,当然还有后来的谢安。但是他却无法凝聚成一个成功有效的团队。

在军事上,除了神奇的西征,桓温后来就很少打过漂亮的胜仗了。

在政治上,他利用北伐大败清除了殷浩,但是他的势力和江左朝廷势力在江州拉锯绞杀了(政治斗争)数十年,最为关键的豫州(治芜湖,安徽南部和江苏西部,一直是谢家的势力范围)却始终没有拿下。到后期干脆带重兵坐镇豫州的姑孰(今安徽当涂,南京和芜湖之间)(有点狗急跳墙的味道,呵呵),这才真正有了威临朝廷之势。而这个时候天下都知道桓温可能要“谋逆”了,谢安等名士四处奔走,阻止桓温的野心。不知是谢安的行动有效,还是桓温“别有用心”。占据优势的他最后只是废了司马奕,另立司马昱(主角的老丈人,嘎嘎!)为简文帝,第二年非常惆怅地病逝。

从中老曾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无奈的灵魂,结合桓温的生平,我发现“流芳百世,遗臭万年”和“人何以堪”一样,是壮志(或许是野心)未酬的时候一种无奈之言。素有大志,清楚朝野上下的弊端,想进行一番“大事业”。但是由于自己的出身和环境,瞻前顾后,畏首畏脚,结果上成不了周公,下成不了王莽,中更成不了曹操。

在桓温死后,其幼子桓玄继承其爵位,也继承其“壮志”。最后倚仗其家世名望,在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之乱中脱颖而出,入主建业,还玩了一把“禅位”。谁知却成就了刘裕,而桓家一门也最终烟消云散。

说了这么多,老曾只是想解释在本书中桓温不是大家想象中那个非常牛

的人,他只是一个在困境中努力实现自己野心和理想的人,但是能力有限,不像穿越过来的主角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桓温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很有可能不容于后世,所以经常向身边人感叹自己的后人会不会有善终。在器重和提拔主角之后,再看到主角那“惊世才华”的时候,他忍不住会想,自己的理想说不定这个人会实现,自己的后人说不定会得到这个人的眷顾和照拂。

。在本书中,桓温并没有被主角的王八之气一震,最后拜服。桓温只是对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南归世家子弟感兴趣。一个南归的世家子弟,从万里之遥的西域只身回朝,还当上了数千流民的首领,不但安然无恙地南归,还杀了不少路上的赵军。这本身就是一个让人惊叹的事情。当他看到主角,听完主角的一番话后,他被这个和自己有着一样的“理想”,但是看上去要比自己有手段的年轻人给吸引住了。桓温决定提拔他,给他一个机会。其实桓温还是一个不错的人。王猛嘲讽他,不愿跟他混,但是桓温在惊于其才华的时候并没有杀他,还老老实实放他留在“敌地”。谢安为了救兄长放弃只读书不做官的宣言,出仕桓温幕府。谢安处处维护朝廷,累次破坏桓温的“大计”,但是桓温丝毫没有为难谢安。

从这些可以看出桓温骨子里还是一个文人,当然是一个有野心的文人。桓温在发现主角这个人才之后肯定要“收入”自己属下,不能让朝廷得去。只是主角最后也成了他的“敌对势力”,继续桓温的“悲剧”。

.其实在本书中,让主角这么迅速上位的关键不在桓温,而是刘惔,这点大家可能都忽略。刘惔是谁?他和桓温一样,出身世家,只是少年寒贫,靠自身奋斗而出头,也同是东晋司马家的驸马。但是和桓温不同,他是真正的名士,而且还是名士之首。就是牛皮烘烘的殷浩和颇有实力的谢尚,见到他也要先敬三分。除了在名士颇有声望之外,刘惔的“能力”也是惊人的,这在书中提到过。当时的两大辅政-何充和司马昱同刘惔的关系都非同小可。尤其是司马昱,为了提高自己的“清谈素养”,恨不得拜刘惔为师。

而刘惔和桓温的关系又非常微妙。他们小时候是好友,关系不错,所以刘惔可以算得上是非常了解桓温的人。刘惔是第一个指出桓温坐镇荆襄后会擅权的人,在朝廷准备让桓温出镇江陵时坚决反对。但是在桓温出刺荆州后却接受了这位好友的邀请,坐镇襄阳,替桓温清理前任庾翼的势力。

刘惔被主角的才华所吸引,就像贺知章与李白,欧阳修与苏轼,因为感叹对方的才华便一见如故,于是引为知己,极力推捧。(这样把主角说得太有本事了,不过这是

的通病也是基础,大家也就捏着鼻子忍忍吧。)

在书中有个细节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刘惔发现主角的才华后给桓温去信道:“老匹夫,恐你以后不会寂寞了。”。这其实已经说明刘惔有了捧主角和桓温抗衡的想法了。在刘惔想来,主角和桓温两个大才之人,互相协助又互相牵制,一同为东晋镇守大江上游,这是一件何乐而不为的事情呢?于是刘惔为主,桓温为辅,“两大高手”一起出手,“叙平不出,如苍生何?”。就这样,主角有机会迅速上位,而且他也非常争气,给点阳光就灿烂,迅速入主梁州,最后抓住机会入主关陇,把桓温远远甩在后面,而且也远远地超越了刘惔所能想象的。

.这时书友会说了,那主角上位也太容易了吧。的确,主角上位是很容易。在当时,做官必须有两个条件,一,出身名门世家,二,天下闻名。任何一个都可以出仕,但要是集中了两个那就非常难得了,就和庾翼、殷浩、谢尚之流差不多了。

老曾在为主角伪造了一个高门世家,从汉代到前魏再到晋朝,其家世中都有人做高官。什么是世家,这就是世家,而且是非常牛

的世家。

这时,有书友可能又会说了,你说是世家子弟就是世家子弟,想这么冒充也太容易了吧。老曾举个例子,就是书中被主角折腾得没有脾气的一个人,司马勋。

“济南惠王遂曾孙勋字伟长,年十余岁,愍帝末,长安陷,刘曜将令狐泥养为子。及壮,便弓马,能左右射,咸和六年,自关右还,自列云“是大长秋恂之玄孙,冠军将军济南惠王遂之曾孙,略阳太守瓘之子”,遂拜谒者仆射,以勇闻。”

晋书这段记载说的是什么意思,就是司马勋突然有一天南归,然后嚷嚷着自己是宗室之后-“自列云”,而朝廷也信了,“遂拜谒者仆射”。当然我们不排除司马勋有什么信物,或者身上有什么司马家“独特的记号”。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原大乱,世家颠沛流离,根本不可能去调查取证,更何况是万里之外的西域。而且老曾也给主角配了一个信物-玉佩。

有了一个世家基础,再加上刘惔和桓温为他摇旗呐喊,狂造声势,于是主角两个条件都具备了,可以不用参加公务员考试,直接提拔成了中级官员。

.接着要说的是奇迹一般的西征。如果书友仔细对比一下,你会发现主角参与的西征和史书上记载的时间、路线都一样。我们来一一对比一下。

出征前,主角那番支持西征的话是抢了历史上袁乔的话外加一点形势分析,这一点书中有提到。

而史书上对西征的记载,“永和二年十一月辛未,十一月,辛未,温帅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谯王无忌伐汉,拜表即行;委安西长史范汪以留事,加抚督梁州之四郡诸军事;使袁乔帅二千人为前锋。”

对比下,本书中主角不但抢了袁乔的话,还抢了他的活-西征军前锋。

“三年春二月,桓温军至青衣。汉主势大发兵,遣叔父右卫将军福、从兄镇南将军权、前将军昝坚等将之,自山阳趣合水。诸将欲伏于江南以待晋,昝坚不从,引兵自江北鸳鸯碕渡向犍为。三月,温至彭模。”

“势悉众出战于成都之笮桥,温前锋不利,参军龚护战死,矢及温马首。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袁乔拔剑督士卒力战,遂大破之。温乘胜长驱至成都,纵火烧其城门。”

从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桓温率数千人马于十一月从江陵出发,次年二月冲到了成都以南的青衣江,中间转战万里,历时三月,是一场非常经典的长途奔袭之战。但是中间具体的战斗,详细的路线,史书没有记载,于是老曾就充分发挥想象力了。

从地图上看,当时的巴郡(江州)、涪陵郡都是成汉的地盘,我不知道桓温是如何绕过这些地方,深入敌后三个月而成汉丝毫不知。为了合理,老曾设计了夜袭江州,留袁乔在江州策应掩护,而大军继续西进,沿着长江至青衣江(书中说过,当时是以岷江为长江上游和源头的)。接着彭模之战,笮桥之战,纵火入成都,都一一发生,只是主角又抢了首功。

的确,史书上记载的西征非常神奇,近似于奇迹。而主角就是搭着这趟神奇的“顺风车”,有惊无险地抢到了西征首功,完成了腾飞的第一步。

其它小说推荐阅读 More+
再现昔日荣光

再现昔日荣光

上官桀骜
再现昔日荣光简介: 3018年,地球已经毁灭,军队也不复存在,为了维持宇宙的和平秩序,从而衍生出了一个新的兵种“时空兵”这个兵种是由“风云星系”第三宇宙管理会组建与管理宇宙和平而诞生的,他们的任务就是负责在各个时空,星系及第三宇宙的角落进行军事管理,维持住平衡从而不会再发生像地球一样的悲剧。
其它 连载 0万字
逍遥大明医

逍遥大明医

冷氏子兴
逍遥大明医简介: 隆庆新政,万历中兴。医道圣手李时珍珠玉在前,《本草纲目》横空出世,杏林如何继往开来?一间小小的医馆,坐堂的大夫还未成年,开出的药方得去别的医馆抓药,懵懂萝莉给你打针,就问你怕不怕? 究竟是什么灵丹妙药,可以一粒就见效? 且看杏林鬼才——苏小煜如何妙手回春。
其它 连载 15万字
铁血教皇奥古斯都

铁血教皇奥古斯都

剑啸寒州
铁血教皇奥古斯都简介: 玩游戏过于激动一头栽在地上把自己撞晕了,睁开眼,看见的是17世纪初的罗马,阴差阳错成了教宗国的教皇。在这个时代,光明和智慧已经降临,黑暗与愚昧并未走远。而陈枭要做的,自然是……重建罗马帝国,不想开历史倒车的P社玩家不是好教皇! ps:没玩过游戏不影响阅读。内容贴近历史,并且会尽可能的生动有趣。
其它 连载 56万字
天霸动霸李元霸

天霸动霸李元霸

花漫溪
天霸动霸李元霸简介: 劫匪李原霸魂穿隋唐成李元霸,开始一段不同的隋唐英雄传奇……
其它 连载 0万字
附身高顺

附身高顺

乌溪散人
附身高顺简介: 附身三国名将高顺,本无争霸之心,只想把妹建坞堡做个富家翁。然,大势所推。高顺踏错一步,跻身东汉帝国官场。 他满腔热血,一心革陈除弊,强亭卒禁游侠、建蒙学扩官道、筑水利兴官屯、鞭胡骑拓疆域,却不为世人所容。高顺索性反了,无意间缔造了一个开元盛世,大晋帝国由此而生。 驾崩之前,臣下皆哀,高顺却遗憾一笑曰:“悔不该兴兵创建大晋帝国焉!”
其它 完结 8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