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回 追随者 (第1/2页)
半埂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四八回追随者
京西的华夏讲武学堂。宋钟国正在和一些辽南出身的教官吃饭,就在屋里生了几个炉子,上面都搁一铜盆,烧得热气腾腾的骨头汤,在里面涮羊肉、涮菜,大伙儿围成几圈,就着锅里吃得热乎。
宋钟国“哧溜”一口,吃了一筷子的粉条,咂吧咂吧嘴,一点也没有学员们面前那副冷酷样:“这玩意叫啥来着,火锅,吃了真爽,听说也是大人发明的?”
“那是,当年大人来营里视察,见大伙儿啃干粮,就用脸盆跟大家一起涮菜吃,那以后啊,咱军中就流行吃这个了,特别是冬天,吃着热乎!”另外一位教官林海鑫笑着说道。
围着吃火锅这几位,都算是讲武学堂的精英。他们能够给委以重任,创办华夏讲武学堂,不但军事素质过硬,在思想上,也至少都是李彦能够信任的,都是李彦军事、政治思想的追随者。
同之前的辽南讲武学堂一脉相承,而辽南的讲武学堂又传承自兵战俱乐部。复辽军在短短四五年间,即成为一支让建奴看了都发怵的强军,固然与李彦主导的装备、战术革命有关,而由他所创办的讲武学堂,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复辽军中,上到每个镇,下到各营、各哨、各旗、各队,都有兵战俱乐部的存在,这种脱胎于游戏的兵战棋,已经成为军中将士所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而兵战俱乐部则和军队结合在一起,从中发现人才,并推荐到讲武学堂进行学习。
广泛存在于各哨各旗的兵战俱乐部,事实上已经承担起初级军官的教育和培训任务,而讲武学堂则成为初级军官晋升中级军官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复辽军中的中级军官,基本上都曾经在讲武学堂学习过。
而如果想要成为复辽军中的高级将领。不仅需要在军中的卓越表现,还必须进入更高一级的讲武堂学习,这就构成了初、中、高三级军官培养体系,经过这个体系培养出来的将领,不仅具有高超的军事素养,而且还对这个体系比较忠诚。
经过讲武学堂教育出来的军官,都能够了解并掌握复辽军那套战术体系,也确实和其他的军队很不相同。
在京城创办讲武学堂之时,李彦和宋钟国等人讨论过,认为此事过于敏感,所以就采取迂回的方法,就整编京城的卫所之机,将那些军官都集中起来进行学习,然后就挂了个讲武学堂的牌子,不声不响地就成立了。
不过此时的讲武学堂,还有些名不副实,那些给整进来的京营、京卫的军官,很多年纪都不小了,都是军中的老油子,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在讲武学堂的训练科目中,给选拔出来,剩下的都是注定要给淘汰的,只是这些人暂时没地方安排,先放这边圈着、养着。
宋钟国他们也看不上这些人,知道这些人的身上恶习比较多,思想也比较僵化,想让他们接受复辽军的战术思想,比招募新兵从头训练还要困难。
至于那些表现比较好的。大多数是低级军官,有的比较年轻,容易接受新事物;还有的有一颗军人的心,对于复辽军的战绩也比较认同,所以会主动学习,也有极少一些军事素质过硬,虽然思想上暂时还没转变过来,出于爱才之心,宋钟国还是给了他们机会。
讲武学堂名义上的院长是李彦,他也经常会过来看看,不过日常管理和教学,都是宋钟国、林海鑫他们在操办。
宋钟国端起酒杯,招呼林海鑫他们一饮而尽:“话说大人真是天纵奇才,不仅这火锅,这里面的粉条,还有咱们现在喝的番薯酒,都是大人一手弄出来的,今生能遇到大人,跟着大人,宋某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
“没有大人,就没有辽南,也没有我们的现在,”林海鑫等人也唏嘘不已,他们差不多都是让李彦起用于贫贱之时,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平常大家私下里都有
这个意思,何况他们的个人和群体的前程,也都早就结为一体。
大家感慨了一会儿辽南的过去和现在,乃至辽南和京城的比较,都觉得还是辽南更好,那里每个人都充满斗志和动力。大家有劲都往一处使,他们这些当兵的,走街上都昂首挺胸的,遇上的人,不管贩夫走卒,还是商贾士绅,无不恭敬有加,都说他们保家卫国,立下汗马功劳。
而在京城这里,到处都是规矩,虽说老百姓对复辽军的感觉都不错,不过在朝廷和官吏眼中,他们这些大兵,都是要严防死守的,要不是李彦顶着,早不知道给打发哪里去了。
在他们这些复辽体系的人眼中,京城的人无疑都缺少人生的理想和激情,要说生活的条件,辽南甚至要比京城更好,起码有很多东西是京城所没有的,譬如坚固高大、宽敞明亮的房子,又比如四通发达、平整宽阔的大马路,以及哪里都能到的公共马车。
辽南的人生活着都有目标,有盼头,也有激情,讲武堂中更是如此,而在京城,大部分人都庸庸碌碌,只是给生活压迫着,机械地劳作,看不到希望,更看不到激情;而有钱人只知道声色犬马,这在讲武学堂的人看来,简直就是耻辱。
“大人常说,我们要向前看,我总觉得,大人就是站在前方的一盏明灯。他的想法和眼光,可以领先这个世界几十年!”宋钟国意味深长地说道。
“我觉得,是几百年!”林海鑫等人也赞同地点了点头,要真的数一数,就会发现李彦确实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很多新的东西,而在座这些人,有很多都视李彦为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