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明朝不征收商业税 (第1/2页)
蓝眼Fish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时间,南京守卫战之后
地点,皇宫
事件,皇帝设宴
人物,明皇,毕胜,几位朝中大臣。
话说咱毕胜酒品实在不咋地,几坛百年酿下去,就开始撸胳膊歪袖子的侃大山,胡吹,忽悠,跑火车~那是全来,什么这里是
啦~我那里是
啦.什么.推翻清朝就回去啦~等等!自己那点老底全露了。喝个烂醉,当晚还祸害俩宫女,第二天睁开眼,只能是往家领,自己还找个理由‘负责任嘛’.特心安理得。
数日后封王,那是一点阻力也没有了。
***
回过视线,毕胜给皇帝进献完玻璃后,开始招募人手,调派资金,筹备建公司,建厂子,准备开玻璃店了。
这天毕胜招来几位刚刚应聘的掌柜问话,毕胜要先借着试用期的机会难为难为他们.拷问拷问他们.顺便也给自己补补明朝近几年的历史,因为咱毕王爷同众多吃喝玩乐的大学生一样也是半个历史小白.(为啥是半个?读过历史小说的算不算。)
从万历初年开始,这老天就明显越来越有问题,不是南方水灾,就是北方旱灾。
各种频繁灾害的结果是,不但北方民众衣食堪忧,九边军民问题也非常严重。明朝军队实行屯田制,明朝军队的重兵集中在九边重镇,而这九个边镇都在北方,常年频繁发生大旱,导致屯田收成锐减,甚至有些年景还颗粒无收。
屯田不能自给,就需要明政府发给军饷粮饷,加上长期的内外多事,致使军费开支猛增。英宗时,每年支边军饷银只数万两,到万历初期时,军费已是高达8百多万两。万历二十年时,宁夏、朝鲜、播州三大征,军费支出达1460万两。万历四十六年至天启七年,前后10年间对后金用兵,军费达6000多万两。好笑的是到了崇祯帝最后那几年,年赋税只有二百余万两.军费高达百分之九十.
由于灾情年年加重,加上战争不断,到万历三十年,已是老库将尽,京粮告竭,太仓无过岁之支,从古以来未有公私匮竭如今日之穷者。万历三十六年,给事中汪若霖奉命巡视库藏,发现者库存银只有8万两,外库荡然无存,而同时拖欠的军饷已达100余万两。从万历三十八年到天启七年,拖欠各边镇军饷银达九百六十多万两。
边镇粮饷对国家财政的耗竭到了极大的地步。到了万历末期,尤其是辽东危急之后,国家财政基本上已是无力回天,导致了对后金战事的失败。
恶劣反复的气候让大明朝的北方军民们不知所措,这老天爷是怎么了?这样的悲惨的日子,将来还要过下去,并且是连绵几十年,越到后面就越严重。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小冰河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共有两次,一次是在五胡乱华时期,一次就是在这明末时期。尤其是明朝末期
年——
年,气温骤然下降到了千年以来的最低点。
灾变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万历十三年(
年)开始变得明显,但时起时伏,
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崇祯一朝才达到灾变的高峰。整个气温的回暖一直到明朝灭亡以后的
年左右才恢复。
极度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区,这直接导致了北京城的轻易被攻占。
长时间和高密度的灾害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明末河南商丘人郑廉在《豫变纪略》一书中,对崇祯时河南全省灾害,作了详细的统计年表,阅后触目惊心。
“……崇祯
年旱。
年旱。
年大旱。
年郑州大水,黄河冰坚如石。
年夏旱蝗。
年夏旱蝗,怀庆黄河冰。
年夏旱蝗,秋开封商丘大水。
年夏大蝗,闰四月山西大雪。
年大旱蝗,赤地千里。
年大旱蝗,沁水竭。
年大旱蝗,上蔡地裂,洛阳地震,斗米千钱,人相食。
年二月起大饥疫,夏大蝗,飞蝗食小麦如割。
年怀庆地震,九月开封黄河决……”
《豫变纪略》还抄录了吕维祺给朝廷奏折的全文。吕氏曾任兵部尚书,退休在家,目击河南灾情严重、不吐不快。奏疏写于崇祯七年,字字沥血,不忍卒读。
听到这里毕胜,对于众多崇祯附身众们,能够独自穿越并且力挽狂澜,小弟有自内心佩服。咱带了十多万小弟才打个平手..到此为止不多说了.接着往下听.
历史上,创造了灿烂文明,但又饱经苦难摧残的大明朝并没有挨过
年,几年后灾难便逐步缓解并最终恢复正常,土豆和红薯等高产农作物也很快得到推广。
※※※
大明朝末期,商业极度发达,特别是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时,海外贸易庞大,致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不完全统计,明朝末期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五亿两以上。
只是如此多的白银大量涌入,却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通货膨胀,各种商品的价格飞涨,粮价更是随之飞涨,贫富二极越发严重,造成了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