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刺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天,年后
天。口袋里都有钱了。
几十块钱就是几十两银子,俗话说的好,钱壮人胆,揣在兜里,那走路,踢石头都能踢的远一些。
不过现在城里的路上都没石头踢了,都铺上了又宽敞又平整又干净的水泥路,当初为了铺这些路还很是拆了不少人家的房子,另外找地方给这些人新建了宽敞的水泥房屋住进去。
街上的人非常多,大半年的,每天就是不是训练就是干活,粘着床就能睡着。这好不容易才来一回街上啊。
根据政府的要求,男的禁止穿长袍马褂,女的禁止穿旗袍,必须要穿汉服或者新式服装。所有的旧服装一律上缴并公开焚烧,而以一套换一套的比例,下发新式服装。
新式服装很多人穿不惯,有像洋学生穿的,又不是那些洋学生,虽然说也都在头两月的军事训练时,还有工地的扫盲班里认识了不少字,但还真没几个把自己当成文化人,顶多不是睁眼瞎而已,不过读书看报还是能弄的明白个七七八八的。
也有一种服装,那些人说是汉服,咱汉人老祖宗传下来的服装。
还别说,穿着这汉服,还真是有骨子劲儿,感觉不用点头哈腰的了,走路都必须昂首挺胸的。
这也是每天工作之前都必须训练一个小时,大半年的时间让大家不知不觉的纠正了以前的弯腰驼背的样子。
那些女孩子穿汉服真漂亮,何松心想着,啥时候也让爹娘给自己说个媳妇。
小弟当兵去了,即使再笨的人也知道,帮着军政府做事有大好前途,从那些当兵的人平时聊天就能知道。
一个普通的兵,完成头三个月训练后,一个月轻松拿
块钱,并且日子越长,本事越高,拿的就越多。
工资也是按时发放,从不拖欠。并且逢年过节的还有各种福利发下来,当时围着那当兵的兄弟一圈子人,无不眼睛都红红的,这日子过的也忒好了点。
军政府有钱啊,能给自家兵丁那么好的待遇。
何松打算自己呢,既然当不了那个兵,就准备当一辈子工人好了,这也很不错,每年都能挣个几十块龙币。
等以后有机会就上那个什么技术学校,进去学点本事,然后去工厂当名高级工人,而不是当这普通的修路工人。
听说那些技术工人一个月是
块钱的底薪,如果技术好的话,能够拿到十块甚至二十块的工资。这是一个月挣的,能顶的上在这里都快卖上一年的力气了。
不过何松不贪心,他知道能拿那几十块的工资肯定是特别能干特别有本事的人,估计应该是那些上过学懂文化的技术人才能拿的到的。
虽然在修路时,大家也每天都跟着扫盲班听课,不过那是简单的识几个字,会点算术而已,跟那些学校里常年累月的学习研究比,那就差远了。
何松心想着,等这路修好了后,就去学校报名,学点技术,一个月能在工厂里拿个十块钱就满足了。这十块钱能够养活一家老小还有余,轻轻松松有滋有味的过一辈子。
如果到时自己不像做工人的话,也可以带着一家老小向政府申请去南洋移民,贷款买个几十亩地下来,想怎么整就怎么整,那该多有滋味。
几十亩地,听说南洋那边一年三熟,一年下来一家人也能轻轻松松的挣个几十块上百块的了。
可惜南洋那边现在大块的地方没了,只有小块的岛上有,土地是够,就是小岛上都没什么人。在那里会说不到媳妇,还是在这里成了家再说。
在宽阔的街道上,每隔一两里路就有一个警亭,这是治安亭,有三个民警在里面值班,没有带长枪,而是穿另一种黑色军服,带着手枪。
公告上说这是警察。不管是什么警察还是士兵,反正就是治安的,有他们在,自己就能放心,周围就会安全,如果出了什么事,去找他们就行了。
大半年下来,政府对法律的严格可是让大家都见识到了,现在还真没什么人敢去冒着被枪毙的危险试试。
虽然这是三环外的地方,但是一样的热闹,人来人往的,如果后世人肯定会觉得有点怪异,满大街的人,不论男女基本上都穿着汉服,男的戴着纱帽,女的则是垂着发髻。
古代装束走在风格现代化的商业街中,非常的新颖。但是在这些本地人看来,却是非常的有气势,有感觉。
“大哥,麻烦把这个西米给我称两斤?”何松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指着宽大的玻璃下面的一个格子说道。这种一个大木桶分成几个格子,上面盖着几块玻璃,玻璃上还有一个小标签写着商品名字和价格。
店老板是一个憨厚的中年人,应该是过了年龄岁数,跟自己爹娘一样,不需要上工地出死力,每天只需要做做小事就行了。所以才有时间置办起一个商店,不过肯定他家里也有不少钱财,不然也办不起这么多的货。
“好,小哥,给你称两斤,呶,两斤,看准了。这是公平秤,军政府规定的,童叟无欺,你看我给你都秤的翘起来了,只会多,不会少,呵呵。”店老板满脸笑容,心想幸好自己儿子精明,把做工的几十块龙币寄了回来,让自己做些小生意,果然,过年了,大家都有钱花,这个时候正好挣点。
还是军政府政策好啊,以前饭都吃不饱,饥一顿饱一顿的。
现在,每天是想吃肉就吃肉啊,又不用担心有人来敲诈欺负什么的,&#
;.
&#
;
&#
喊一声,军政府就能立马赶到。
山东太平,青岛太平啊。
买好了西米后,何松想了想,还是去买点水果,南洋产的那种,爷爷岁数大了,这辈子也没吃过这些东西,现在日子好过了,也挣到钱了,买一点回去过年吃。嗯,给爹娘也买点甜品。
拎着东西,何松逛了好久,这青岛变化太大了,完全认不出来了。
几乎看不到以前的房子了,碍路的全都拆掉了,路于路之间建起的是那种一溜的三层楼高的小洋楼,据说是什么中西合璧风格,何松不懂,但是这些房子真的很漂亮。
而且何松家也因为以前在青岛城里有房子,所以被分了一套。
但是因为物产税的问题,虽然不多,一年也就两块六毛钱,但是何松觉得每年要交那些钱有点浪费,所以跟父母商量了下,置换成了一套二层的小楼,在三环之外。
这房子变大了不说,还只需要缴纳一块二毛钱的物产税,比二环少一半多。同时,住起来也舒服,上上下下的有好几间大房间啊。别说现在四个人住,就是自己和小弟成家了,都不用搬出去住了。
并且用置换出来后分得的价差钱财置办了全部的家当,购置了那些适合居家的器具,还买了一辆永久三轮自行车方便家人出行,即使没学过自行车的人也能稳稳的骑在上面。
这也是几乎
%以上的青岛本地居民都同样做的事情。
而军政府则是用这样的补偿拆迁方式,获得了市中心三环内的全部土地进行商业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