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六万流民被谣言忽悠到梁州上庸的问题。首先确定的是,这不单单是一个谣言,而是一个上下齐手的阴谋。

关于这六万流民,书中提到两点请大家注意。一是这六万流民以青壮居多。二是主角统领这六万流民进行了屯田。什么是屯田,就是军事化种地,跟后来的农垦部队差不多,而且主角一直对这些流民进行半军事化管制和训练。我们再在地图上看看六万流民屯田的沮中和上庸有多远?直线距离不过一百公里,算下来整个路线不过三、四百里路。

还要注意的是,以前主角带着这些流民只是扎寨安营,临时屯田而已,算不上真正的定居。最后,这六万半军事化的流民上有高级领导撑腰,下有基层干部组织,手里又有粮食,一个三、四百里地的迁移还不是拔腿就走了?要知道这些流民都是千辛万苦从北方迁徙了数千里南附的,好容易在主角这里有了点归属感和凝聚力,当然很容易跟着主角走了。

补充一下对其余几个书友问题的回答,这些问题好像也是有毒的,所以一并发了一起解毒。

.益州的局势。在史书上,桓温回江陵后蜀中一直混乱不堪,其中没有拉拢好“道士皇帝”范贲是一个原因,而桓温不愿再花精力在其中我想也是一个原因吧。先是范贲称帝,然后是萧敬文叛,据涪城寇汉中,接着是司马勋从汉中寇蜀,反正就一直没有消停过。而一直在蜀中苦苦支撑维持的是周抚、周楚父子。

主角是非常垂涎益州这个地方的,所以老曾就利用这么一个历史背景,让蜀中一阵折腾,最后利用羌骑,反正的范贲,待命的张寿张渠,数路齐发,一举占据了益州,硬生生把周抚父子给挤了出去。

.仇池、吐谷浑、西羌问题。仇池是一个小政权,只是占据秦州的武都、阴平两郡,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仇池公杨初、其弟杨沿都是历史真实人物。而且这个时候的仇池也过了鼎盛时期,无他,因为兄弟内部争权厮杀而已。所以仇池政权仰仗的只有险要的地势了。于是老曾策划了一场堪比西征一样的奔袭奇迹,有惊无险地拿下了仇池。

吐谷浑首领叶延,其子碎奚也都是真实人物。只是当时的吐谷浑刚刚控制住青海地区,并没有像后世那么强势。毕竟吐谷浑率部迁徙过来不过数十年,而且还经历过一次羌人“大反击”,实力强不到那里去。所以也就成了主角的垫脚石。

西羌那就更加不用说了,完全是一盘散沙,吐谷浑七百户就敢在这里扬名立万,除了吐谷浑部出了几代好首领之外也更加说明西羌散成什么样子!

但是有书友说了,对付西羌从王莽开始,一直到西晋,朝廷的确是打了不少胜仗,但却总是反复。其实这跟以前朝廷对付四方“蛮夷”的政策有关系,简单的说,中原王朝对羌、氐、匈奴等都是非常藐视的,总是做为奴隶和“战利品”来压榨,所以时胜时败,总是处于一种反复之中。

而主角却是直接从西羌内部着手。可以说是一场晋代版的“农奴革命”,直接打倒一批首领,再内迁一批首领,最后扶植一大批忠于自己的各级“新首领”,开始一个完全崭新的西羌管理制度,加上“强有力”的宗教,双方受利的贸易体制,虽然西羌还有一些小的动乱,但是主角在那里的根基算是扎下去了。随着跟随主角打仗的羌骑兵越来越多,受到的犒赏也越来越多,最后忠于主角势力的羌人也将占据绝对优势。

吐蕃的祖先山南羌和西夏人的祖先党项羌就更加不用说了,刚从原始社会出来不久,基本上属于白纸一张。

.有书友说野利循杀到北天竺去不可思议,这玩笑开得有点大。首先野利循是党项羌人,其部落活动在现在青海玉树地区一带,属于青藏高原。当野利循奉主角之命回到部落招兵买马,纠集了一支上万人的骑兵。在经过主角训练和中原先进武器的装备后,这战斗力应该不是一般了吧。当野利循率领五千党项骑兵进攻山南,我们知道,那里还没有一个正式的政权,占领那里应该没有什么难度。

占据山南(就是现在的拉萨地区)之后,出兵北天竺,大家觉得这中间有喜马拉雅山阻挡,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我举一个例子吧,中国历史上最牛

的使节-唐朝的王玄策。

公元六四七年,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前往印度访问与唐有友好关系之印度玛卡达国的国王西拉迪提亚。到了那里发现西拉迪提亚王已死,王位被一个叫做阿尔裘那的人所篡夺。同时,不光是玛卡达国,当时全印度几乎均陷入战乱之中。王玄策一行人还受到阿尔裘那派兵袭击,身陷牢狱之中。幸好后来王玄策安然脱困,逃离了玛卡达。

王玄策只身向北,向吐蕃的松赞干布(已经是唐太宗的女婿了)借得吐蕃骑兵一千,泥婆罗骑兵数千,然后杀奔中天竺,大败阿尔裘那军,其战死三千,被追落至水中溺毙的则有一万之数,被俘虏者至少一万一千人。而此后连胜之下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遂灭,共收得城池五百八十余座。因东天竺援兵阿尔裘那,王玄策欲顺势再亡东天竺,东天竺王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三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王玄策方才罢兵回朝。执阿罗顺那及一干降臣,绑俘长安。

这段故事很多军迷都清楚,也有多个版本,但是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从山南到北天竺简直是顺势而下,势不可挡,野利循这么一个野狼级别的人物率领数千山南羌骑,冲入散乱一盘沙的北天竺简直就是狼入羊群。以他在魏昌、漠北战役的手段,只是在佛教圣地立一块碑已经是大发“慈悲”了。

.主角轻易入主关中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史书上两个有关的记载。

“永和五年九月,司马勋出骆谷,破赵长城戍,壁于悬钩,去长安二百里,使治中刘焕攻长安,斩京兆太守刘秀离,又拔贺城;三辅豪杰多杀守令以应勋,凡三十馀壁,众五万人。”“赵主遵遣车骑将军王朗帅精骑二万以讨勋为名,因劫苞送鄴。勋兵少,畏朗,不敢进。冬,十月,释悬钩,拔宛城,杀**阳太守袁景,复还梁州。”

司马勋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的实力有多强?大家心里都有数。就是他这样的人居然杀到离长安只有两百里的地方,可见石虎死后关中实力空虚成什么样子了!

“永和六年八月,苻健遣弟辅国将军雄帅众五千自潼关入,兄子扬武将军菁帅众七千自轵关入。自帅大众随雄而进。冬,十月,苻健长驱至长安。甲午,苻健入长安。”

从以上可以看到,苻健从八月份开始攻关中,连连大败当时镇守长安的杜洪,十月就打进了长安,这速度不算慢呀!

当然了,苻健有他先天的优势,他原本是关中人口众多的氐人首领,手下的枋头集团原来多是关陇世家豪强或者羌氐首领,所以才会以不多的兵力势如破竹。

但是相比之下主角也有一个先天性的优势-王师。史载,永和十年桓温北伐至关中,三辅郡县多闻风而降,“民争持牛酒迎劳,男女夹路观之,耆老有垂泣者,曰:“不图今日复睹官军!”。而刚才说到的苻健,在入主长安后,“以民心思晋,乃遣参军杜山伯诣建康献捷,并修好于桓温。”可见关中民心的向背,王师这杆大旗的威力!

主角当时占据梁州、秦州、益州,再联西羌,有着司马勋和苻健加在一起都难以比拟的兵力优势,又打出王师收复失地的大旗,要是还不能尽数占据关陇,他干脆一头撞死在路边上算了。

主角占据关中之后,东晋最大的军阀就此诞生了。而他的实力和手段,不要说桓温赶不上了,就是后来替东晋送终的刘裕也难望项背。

主角的势力比历史上的苻秦在大败燕国前最鼎盛时还要强了。而历史上的苻坚,在上位后以关中之地也是先打河南之地和并州,再打河套之地,然后败代国,最后才有实力大败强盛一时的燕国。

.主角轻易从桓温手底独立出来的问题。

其实桓温手下人才不少,但是我发现在历史上真正属于他私人的班底却很少,袁乔算得上一个,但是英年早逝。周抚父子算得上一个,但是能力有限。可能是桓温本身的缺陷,不懂“当军阀”的秘诀,所以他虽然故吏门生遍布荆襄,却也无法真正形成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私人集团(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他远比不上刘裕。当然也远比不上曾受“现代教育”的主角。

主角庇护于桓温手下不过一年多时间,留下的桓温痕迹根本不深。而且主角提拔的人都是从自己属下的流民中提拔出来的,基本上没有桓温的人,除了装点门面的车胤。

而且我在前文中说了,主角上位的主力是刘惔,而且一开始就“目的不纯”,让主角属于大司农,保持了相对独立。当然了,桓温当时有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老曾不好胡乱去想,毕竟当时大家还是“蜜月期”。但是在文中,桓温真正体会到这一点的时候,主角已经是梁州刺史,桓温对他基本上已经是无可奈何。

也许在桓温心中只是希望主角成为自己的一个臂助,在桓温心里,他对门生故吏这个传统观念还是很看重的,他以为主角也会遵守这个潜规则。

但是很不幸,主角是个穿越人士,他对这些不屑一顾,他心里只有一个观念,拼命扩张自己的势力。后代历史上形形色色“军阀”的发展历史让主角“受益匪浅”,所以虽然主角在私人感情上对桓温不错,但是下起手来却是又快又狠,手段更是“卑鄙无耻”,桓温这类“当时君子”想都不敢想的。

加上在朝廷的扶植下,桓温对主角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到主角入主关中后,主角实际上已经真正独立了。但主角对桓温还是很尊重的,基本上保持和朝廷一个档次,但是又要比江左要亲密许多。当然,赚起荆襄的钱来主角也不会手软。

面对还“尊师重道”的主角,一点“欺师灭祖”的把柄都没有。桓温只好唉叹一声,无可奈何。毕竟在朝廷的封制上,主角是和他一个级别的封疆大吏。桓温再“斤斤计较”,天下人耻笑的恐怕就是他而不是主角了。

老曾顺便说一点,从梁州开始,主角的地盘都是主角带着自己的班底打下来的,桓温一点插手的机会都没有。

至于从桓温那里拉走几个人才,老曾有点一厢情愿了,毕竟除了桓温能支援一把外,没人能帮到主角。但是真正让桓温心痛的只是车胤和毛穆之。其余邓遐等人只是潜力股,桓温手下的人才太多了,估计还没有来得及重视,于是就被主角给淘换走了。

在后期,桓温的对主角的心思基本上就非常矛盾。对这个独立出去的故吏是非常恼火,但是他必须要拉拢主角,要是主角和朝廷连在一起,他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

;&#

;&#

;.&#

;

h&#

;.桓温应该对主角留有一手,但是他没有想到主角太“思想先进”,太“卑鄙无耻”了,利用朝廷和荆襄的矛盾,“毫不费力”地就轻松地独立出去了。桓温握住主角,手都还没有握热就眼睁睁地看着主角把握住每一个机会,越飞越高。

总结:从以上老曾的分析,主角成长的过程多是“投机取巧”,利用了当时历史发展的一些际遇,将原本属于袁乔、司马勋、周抚、苻健等人的“胜利果实”一一占为己有。从前部分大家可以看到一条非常明显的历史主线,老曾尽量按照真实历史的发展,“偷梁换柱”,让主角不断地发展,最后成为一代英雄。

但是每个人对历史都有自己的看法,包括历史事件和人物。而且在本书中老曾的想法有些简单和一厢情愿之谦,观点多是一己论断,跟许多人的观点理解截然不同。

今天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写了这么一个东西,一是为许多书友认为有毒的地方解毒,二是向大家解释一下,老曾写这本书是花了不少心思,在故事情节和发展中设计不少,并不是拍拍脑袋“理所当然”想出来的。

老曾已经在

和真实历史中尽量找到自认为最合适的平衡点,但是能力有限,多少还有点简陋,请大家见谅。

其它小说推荐阅读 More+
冠绝大唐

冠绝大唐

北派大爷
冠绝大唐简介: 一个当代穷屌丝懵懵懂懂闯入了大唐,一个拉杆箱,一个背包,两瓶金六福,一小袋花生米,一小桶地瓜秧是他的全部家当。是使命的召唤,还是前世未了的情缘?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气吞山河的帝王,强悍披靡的将相,辽阔万里的疆土及到后世都让人不忘的强盛,真的有他的一席之地吗? 透过历史的迷雾,拨开遮目的尘埃,穿上厚重的甲胄举起染血的长剑指天长啸时,他才终于领悟了自己存在的真谛,呵护自己的爱人,守
其它 连载 42万字
梦回大唐之安史之乱

梦回大唐之安史之乱

随机三分球
梦回大唐之安史之乱简介: 公元755年,大唐帝国站到世界之巅! 经济占到全世界六成。 人口占到全世界三成。 帝国粮仓里囤积着上亿石的粮食。 帝国的边境驻扎着几十万的雄兵。 就在大家都以为帝国万世长存时, 同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叛乱。 五日之后,河北沦陷。 一月之后,东都洛阳沦陷。 六月之后,西都长安沦陷。 七月之后,贵妃自尽,玄宗退位。 叶泓穿越到安史之乱前夕,看他如何力挽狂澜,拯大唐帝国之将倾
其它 连载 13万字
我的战场——1937

我的战场——1937

人可小何
我的战场——1937简介: 杀鬼子,除汉奸。 抢洋行,夺金库。 窃机密,偷军库。
其它 连载 3万字
强汉

强汉

荣誉与忠诚
强汉简介:
其它 连载 14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