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宁做鸡头 不屈凤尾 (第1/2页)
w李轩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定南,顾名思义,定于南国某片土地。其中又由大大小小百来个村落组成,共同围绕着中心这座小城。
城中建有一所以定南命名的中学,与当地其它学校相比,算的上是一所较好的高中。
那时候国内的经济刚起步,全国大都处于落后状态,尤其像定南这些个偏远地方。无论是经济,还是教育,推进的工作,迫在眉睫。不过短期内是看不到希望了。
好在,不论再经历怎样的风雨兼程,再怎样的时过境迁,你都可以在每个或大或小的村庄之中,或多或少寻到那么几个秉承初心,执书育人的老先生。
在那个生活只能勉强温饱的年代,为财?天大的笑话;为名?那个时候村里的教书先生,职业性质不高,且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而且多数人眼中也不存在于这个认知。
可他们依然选择坚守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呵护着孩子们的梦想,延续着教育的火种。
白发长须又何如,敢教执笔育四方!
天遂人愿,好在他们的坚守没有白费,多年来的努力有了成效。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纷纷将子女送入学堂。
那时候,“穷啥不能穷教育,苦谁不能苦孩子”的口号愈发响亮,上学的孩子逐年增加,可村里那上了年头的“学堂”,条件不足,安全性又差,但村里穷啊。
于是乎,众人提议,几十个村联合,筹款集资,修建学堂。尽管那时通讯不发达,但大家的心意相同,想法很快便达成了一致。众人的目标只有一个:为孩子的未来铺路!
就这样,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没有太多物力能替代人力的情况下,肩挑手扛,一石一木,一砖一瓦,众人齐心协力,“日以夜继”。
仅仅半年时间,一所像样的小学就这样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尤为惊人。
“轩儿啊,说起来,你也算是在这所学堂读过书哩。”正坐着看电视的老人说道。
一旁的少年此刻正用手拖着双腮,想了想,回道:你是说,那所学堂就是我读过的小学?
“也不尽是,毕竟过了这么多年,各种新建教室以及修缮和加固,外观早已大变样,顶多算是前身吧。”老人答道。
“想不到还有这些我不知道的旧事哩。”少年一脸新奇。
“你不知道的事多着呢,想着前阵子为了考试,看把你倦的,今天就破例,给你多讲讲。”
“少年一听,瞬间来了兴趣,一脸期待。”要知道,这放在平日里,可是很难得的。可接下来老人的话让少年的心凉了半截。
“想听我们那个年代的生活是怎样过的,还是我小时的读书经历?”老人娓娓说道。
‘老掉牙的故事都讲了好多遍了,我都听腻了。’一旁的少年轻声细语道,一脸“嫌弃”。
“小声嘀咕啥呢?”
“没啥。”少年想了想,正色道:
“我想知道那些驻村育人的老先生,后来怎样了?”
老人顿了顿,似乎有些惊讶。半会儿后慢慢说道:
“具体的我也不知道,只是早年听老一辈的人提到过一些。”
“当时学堂初建成后,众人一致决定请各个村的老先生来学堂做老师,开始的时候吧,也很顺利。可后来啊,交通开始方便起来,学堂也引进了一些外面的新老师。再后来啊,他们便开始逐渐离开学堂,开始隐于村落。”
“为什么呀,这不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愿望吗?”少年问道。
老人也不管少年,自顾自继续说道:
“村里每个人对他们都心怀敬意,不仅在于他们对孩子的教导,更在于他们对众人从思想上所做的根本的转变。”
“思想的转变…。”少年喃喃道。
老人又继续说道:
“他们归于村落之后,每逢节日,都会有人去看望他们,为他们的生活尽些绵薄之力。在这之中,也有人问过同样的问题。”
“而他们只是微微笑道:以前所教的方法啊,和我们一样,都老了,我们都该往前看。
新老师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延续,有时也会慨叹,年轻真好,充满活力。当然,我们都发至内心地替孩子们感到开心。”
新来的老师们听说了他们的事迹之后,也都大为震撼,深叹道:此乃大善!
“是啊,虽不曾谋面,但我们都算受恩于他们,是值得受人尊敬的‘先生’们。”
老人神情肃穆,满脸敬意。而一旁的少年,内心极不平静。而后又自语道:
“大善……。”
少年名李,字轩昂。父母常年在外,只有过年才回家看望,从小就把轩昂交托给奶奶,说是奶奶一手拉扯大的,一点不为过。
给他讲‘故事’的正是家中最为疼爱他的奶奶,亦是深深影响轩昂的人。
奶奶早年读过些许书,对轩昂的引导可以说很成功,尤其是性格思想上的教导。
平日里,奶奶就爱给轩昂讲一讲过去的往事,这也成了轩昂生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在李轩昂眼中,早已把奶奶看作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了,也一直很听她的话。
因此,小学乃至初中,李轩昂的学习都挺不错,家中更是贴满了整整一面墙的奖状,不过,每次小轩昂想要向奶奶“炫耀”时,奶奶总是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
这曾让李轩昂一度很困惑,还以为奶奶不高兴,就一直努力学习,争取做到最好。
每当家中来客人时,都会夸奖轩昂一番,可小轩昂每次看向奶奶,奶奶还是依旧如此,只是一笑,什么也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