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虞世南也会走眼 (第1/2页)
攸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依着李世民的本意,原本太子也要走上这一遭,实在是李世民太看重敖浩的才能了,继贞观犁与赈灾策、抛秧法之后又献上了人力打谷机,一般人可能没觉得有什么,认为只是多了个收获稻谷的机械罢了,可有了前几个成绩做底子,李世民却未把此事等闲视之。
将打谷机的模型和图纸送到民部,着令尽快将成品制作了出来,民部的官员虽然居于六部之末,但也不是昏庸无能之辈,反之下属里更兼有全国最好的能工巧匠,很快就依据模型和图纸制作出来了,试过之后一致对打谷机赞不绝口,李世民也亲自试了试,不仅可以打稻谷,甚至小麦也打得下来,之后命令民部大量制作,并派人将图纸抄送至各州,欲要抢在收获季节前供应给农户。
齿轮与连杆的结合也给了这些人一个精巧的思路,举一反三,研制出一系列的人力驱动机械,甚至还有人在研究如何将这种动力运用到绞车弩(床弩的前身)上面,起因就在于绞车弩的弩弦难以张开,往往需要三五人合力转动绞盘,这就大大的增加了张弦所用的时间,但若是能用打谷机的原理来改变转动绞盘的方式,以脚力取代手力,众所周知脚力大于手力,再加上人体的重量,那么就能极大的加快张弦的速度,还可以减少操作的人手,这在战争中无疑可以成为致胜的关键。
而且经过多番的讨论,众人也得出了一个结论,单以水稻来说,已经出现了少部分地区种植双季稻,这证明稻谷是可以种植两季,之所以大部分地方还是采取单季种植,主要是现在人少地多的现状造成的。
在狭乡一个人也有三四十亩地,宽乡更是七八十亩的口分田,算上休耕,男丁每人每年所耕作的田地减半,也最少有十几二十亩,耕地、种植、收割所要耗费的时间就要花费不少,尤其是收割的时候,虽然产量不高,但也是需要极为长的时间,非常辛苦,根本没有精力再种第二季稻子,甚至是因为耗费时间长误了第二季稻子的下种时间,再种那就要白费力气了,目前双季稻也主要出现在狭乡。
但打谷机的出现必然要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收割打谷轻松了,还能省下不少的时间,这样一来就有时间可以再种一季的稻子,这种算盘是个人都能算得出来,两季的稻子产量不说比单季翻一番,多出七八成那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李世民能不高兴么,想想每年江南能比以前多产出近一倍的粮食,就能让这位刚刚坐上江山的皇帝乐得要在睡梦中笑醒过来,对长孙皇后说起敖浩也不泛赞美之词,言称此子是应世奇才,专门为大唐带来福气的。
之前就有了将太子承乾送过去多与敖浩接触的念头,现在江南水患已经度过去了,赈灾的裴矩也早就回到了长安,还给李世民带来了新的消息(
:每次看到新的消息这几个字,本人就不由的想到手机的铃声:你有新的消息请注意查收。),好吧,李世民仔细的查收了一下,哦说错了,是仔细的听裴矩汇报了一下。
“回禀圣上,此子才学惊人,在族里开办了学堂,并亲自授课,所涉范围包括蒙学、术数、武艺还有一门被叫做自然之道的学问,据老臣观察,其族人上至六十老翁,下至三岁蒙童,不论男女俱都识字,其中佼佼者更是粗通经理,数算精湛,老臣还得到此子手书的对子一副,书艺颇有王羲之风范却又自成一体,请陛下观看。”裴矩从怀里掏出信封,有些不舍,但还是恭敬的呈上。
“不忙,既是与书艺有关,又岂能不将虞世南请来一同品评,卿且继续说下去还有什么发现。”听到说有王羲之的风范,李世民也是心动,要知道他可是王羲之的铁杆粉丝,历史上曾经为了得到其《兰亭序》真迹,使人去寺庙骗取辩才和尚,不过现在还是按捺住了,没有打开信封,而是命人去传召虞世南。
“哦,此子还曾赠送老臣几样物件,也一并带过来了。”裴矩说着,让人将外间的物件拿了进来,无非就是一坛蜜制杨梅,九套牙刷牙膏。
杨梅没什么说的,味美罢了,李世民吃了几个便不再动,但牙刷牙膏却有些意思了,李世民取过一把牙刷观看道:“这不是搽牙的物件么,平时朕也常用,不足为奇。”
“圣上,这是宫里自然不稀奇,但此子乃是一山野小子,能做出如此精致的物件已是奇事了,陛下请看这里,这物件此子还取了个名目,叫做‘美白牙刷’,比之我们所用刷毛致密,执杆舒适,这里还藏有一根剔牙的签子。”裴矩上前为李世民指点,还从刷柄上抠出了一根牙签。
“嗯,不错,构思确实精巧。”有了直观的解释,李世民点头道。
“不仅如此,此牙刷与配套的牙膏,才算是相得益彰,就是这件物事,叫做美白牙膏,实乃与牙粉功用相同,但较之牙粉更加的适口,清洁也更加干净。”反正虞世南还要一会才来,裴矩继续指着牙膏说道。
李世民拿起牙膏盒子端详了一会,却不知道从哪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