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奂12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晚上,赵玉堂等人瘫坐在屋子里,身心俱疲,谁也不愿意说话。
虽然这一天下来,他们没有真正的到售粮摊点上去吆喝,但是也一直坐在旁边坐镇。
对于他们这种熟读圣贤书的文化人来说,竟然沦落到商贩的地步,简直是一种奇耻大辱。
尤其让他们悲观绝望的是,即便他们现在肯降下身段、抛却读书人的尊严,仍然看不到半点希望。
许久,邹阳叹了口气,半是询问半是自语的说:“难道咱们真的就束手无策了吗?要是再这样下去,那些高利贷就够咱们呛。”
如今他们别说五万两银子,连一万两银子也拿不出来了,到时候万一沈利上门要债,他们拿什么还钱?难道真的要把自己的田产与宅子交给人家?
赵玉堂叹了口气道:“明天咱们折价卖粮食吧!”
邹阳、林莫睁大了眼睛看着赵玉堂。
赵玉堂接着说:“宝通粮行是一两银子可以买六石粮食,在咱们这一两银子可以买七石粮食。”
林莫结结巴巴的说:“但是这样的话,咱们就亏得更大了。”
要知道当初他们购进这些粮食的时候,最低也是以一两银子四石的价格购进的。
孙峰道:“顾不上这么多了,当务之急咱们是赶紧把粮食变现,趁着朱棣没有抓住咱们大的把柄的时候,赶紧把欠沈利的高利贷偿还了,然后低调一段时间,没准就可以挺过这个坎了。”
赵玉堂的脸上又浮现出些许坚毅,点头说道:“没错,只要熬过这个坎,咱们留在青山在还怕没柴烧?以后照样跟朱棣较劲。”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赵玉堂等人的售粮点就都横放着一块大木板,上面醒目的写着“折价出售粮食”的字样。
如此一来,部分贪恋便宜的群众就零零星星的开始去买赵玉堂他们的粮食了。
那些站在附近的“志愿者”们一看情况不妙,赶紧上前半是劝说半是威胁。
在他们的劝说下,大部分百姓想到前段时间燕王免费发放的救济粥以及这些士大夫的嘴脸,就转身离开了。
仅仅少部分人虽然坚持在这里买粮,但是毕竟惧怕群众的怒火,所以只是象征性的买了一丁点。
第三天一大早,“燕京日报”又刊发了一篇题为“宜将剩勇追穷寇,切莫让蛀虫重获新生”的文章,号召广大群众一定要认清蛀虫坑害百姓的本质,切莫贪恋一时的小便宜而客观上帮助蛀虫们度过难关,回头他们缓过劲来肯定继续鱼肉百姓。
评论文章下面,也紧接着刊发了“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这两篇寓言小故事。
报纸刊发后,各地的读报员十分踊跃的把这三篇文章都读了出来,搞得赵玉堂等人十分的狼狈。
赵玉堂等人晚上回到府中,无奈之下,经过仔细权衡,感觉在报纸的鼓噪下,老百姓们就好像是一座座火山一样,随时都有彻底爆发的可能。北平城里的老百姓都知道自己干的那些事,自己要是继续在北平城里卖粮食,搞不好哪天就会被人一阵挑拨后,愤怒的人群蜂拥而上把自己活活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