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二)结构的基本形态
文章的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两种。
⒈内部结构
内部结构是文章内在的一种逻辑关系,其主要构成是作者思路与文章线索。
(
)思路:
思路是人们思考某一问题时思维活动进展的线路或轨迹,是作者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认识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
理清思路的方法:
讲求顺序:任何事物和事理都具有各自发展变化的顺序和规律。一定要有条理、有次序地开展思维活动,才能层次井然、恰如其分地安排组织文章的内容材料和结局。
区分梳理:对有关的内容材料仔细研究分析,根据它们的性质和特点分门别类。
注意逻辑:有的文章看起来似乎条分缕析、眉目清楚,但由于思路缺乏逻辑性,因而各部分不能联结成一个具有严密序列的有机整体,只成了一个种类繁多的中药铺。
编写提纲:可以帮助组织材料,考虑问题周到,免得边写边想。
(
)线索
线索是穿结文章全部材料,推进内容发展的纽带,是结构文章组织材料的一种艺术手段。
线索的种类:
以人为线索:如鲁迅《孔乙己》里的“我”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在这篇小说里,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经过这个小伙计的见闻反映出来的,也就是说,一切都经过小伙计的眼睛的折光通过他的叙述完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塑造,而这个小伙计并不过多地介入作品中所叙述的故事,仅仅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以物为线索:如莫泊桑《项链》里的项链,就是作为组织情节、联结内容的重要线索。
以感情为为线索:是抒情文体常用的手法,作者依据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的感情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谋篇布局。如宗璞《紫藤萝瀑布》就由喜悦到怅惘在到振奋的情感变化为全文线索。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有完整情节的作品常用此法结构文章。如《西游记》中的中心线索就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⒉外部结构
主要指文章的外部存在形式。它的结构方式主要有:
(
)时空结构:
一切人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活动,一切事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演进。写作时将诸多材料按时间先后或空间转换来安排。
按自然时序。从开头依照“顺流而下”或“直线向上”逐层发展到结尾。这种段落构成极为常见,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中的段落比比皆是,是段落的基本型。
按空间位置。按照东西南北中的方位或内外、左右、上下、前后等空间顺序来构成段落。这样构成段落,能够给人清晰的视觉把握。这种类型也很常见。
如写一次民航空难,可以同时引发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受难者家属的反应,以此叙事可以自由大跨度地在这些空间位置之间转换。
纵横交错。这种结构方式,各层次之间关系较为复杂,多用于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等文体的写作中。传统的写法是纵中有横,即以纵式为主,局部则作横向展开。
(
)情节结构:叙事性文学作品组织材料的基本方式。用一环扣一环的方式将有关的材料组织起来。如《曹刿论战》文章的主体:未战——方战——既战。
强调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明显的文学性,极尽变化之能事;构思较难。
(
)心理结构
这种结构是以写作者的思想认识、心理活动的次序、变化来组织材料的。主要有:
以认识的发展来组织材料。如贾平凹的《丑石》,情感先抑后扬。许多通讯和报告文学以及推理小说都采用这类结构。有利于营造悬念和神秘气氛,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以情感的变化来组织材料、进行表现的形式。在抒情散文中,联想所至涉及很多材料,就用作者的思想感情予以贯穿,使文章在千变万化中仍显出艺术秩序。如冰心的《笑》,作者从月夜美景写起,承写室内幽辉安琪儿圣洁的微笑,再写五年前古道旁孩童天真无邪的微笑及十年前海边茅檐下老妇人慈祥的微笑,最后以“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作结。
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结构轴心。写作者依照自己意识的流动来组织材料。人物意识的流动实际上是没有规则顺序的,更贴近心理生活的本来面目。如《春之声》:火车上单调又杂乱、拥挤又亲切,引出感受“落后的祖国正艰难地起飞”,并以此为端点展现主人公的思想流程:满天开花→尽情联想→又万变不离其宗。
(
)蒙太奇结构
原指镜头的剪辑组接。写作中通常将情节过程分解为一个个镜头感很强的片断,通过这些片断跳跃式的组接来安排材料、交代情节。实际上是一种较多使用插叙又不强调过渡照应的结构形态。纪实文学用得较多。
(
)思辨结构
其特点是按写作者的思想认识、理性分析进行结构。如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摆出谬论→批驳谬论→击破谬论写出的评论文章。
总分式,多用于说理文。分述的层次之间呈并列关系。既能反映全貌、总揽全局又便于把握要点、具体阐述。
并列式,这实际上是一种逻辑顺序,多见于议论文。
递进式,各层次之间环环相扣,内容层层深入。各层次之间呈递进关系,要注意各层次之间是逐渐深入的关系,各环节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不能随意调换次序。
(
)程式化结构:其行文款式有固定的、统一的规定。实用文章的框架多有一定的程式。如论文八大块:标题→摘要→引言→本论→结论→说明→致谢→参考文献。
二、谋篇
(一)谋篇的内涵与原则
⒈谋篇的含义
作者依照主旨和体裁的要求,对所选用的各种材料,进行恰当地组织安排,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统一的整体,达到形式上的完美和谐的写作行为。
⒉谋篇的原则
(
)在谋篇中体现思想的统帅地位
为使思想贯通全文,须对全文的内容组合关系作通盘考虑安排,使之服从服务于主题的表达。《祝福》的首尾渲染新年气氛,映衬祥林嫂在饥寒交迫中去世。这种布局,使作品的思想得到揭示。安排结构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表现主题。
(
)在谋篇中完成材料的取舍调度
要把一堆材料组成一篇文章,就要让其走向“有序”。一个材料的作用究竟如何,只有在将它放到文本结构整体布局中时才能看得透彻。最终目的都在于实现思想与材料之间的最佳组合,使二者在精神实质上统一起来。写作者对材料进行选择、取舍的主要内容是:区别主次,进行取舍,确定详写和略写。
(
)在谋篇中完善文本的结构安排
谋篇是写作活动中耗费时间和心血最多的一个阶段。它的任务是使文章“言之有序”。歌德说:“要费多大力,要用多少心思,才能使一个宏伟的整体安排停当!”
特别是要讲求结构的整体性。文章是生气灌注的整体,有紧密的组织,要通篇一体;还应该使各部分处于合适的位置。文章的结构是丰富多样的,但又有一定之轨。如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对文学作品而言,谋篇布局应尽可能变化出新。
(二)谋篇的内容
⒈选择结构
不重视结构的作者是不可能成功的。要成为大作家,更要讲究结构的独特。
(
)要想选择精美的结构,就必须对结构加深认识。结构实质上是作者主观思路和事物客观逻辑的产物。现代派还认为内容就是形式,形式就是内容,主张有机形式主义,尤其重视形式创新。
(
)所有文本的结构大致有三种基本的逻辑关系类型;
纵向关系: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或客观事理的递进关系来安排文本内容的结构形态。沈从文的《边城》从一开始就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然后依次推进,写翠翠的出生、成长,翠翠与二佬的相识,大佬对翠翠的钟情,大佬的死,二佬对爷爷和翠翠的误会,二佬的远行,最后写爷爷的死,翠翠对二佬孤独而惆怅的等待。故事按时间先后依次推进,节奏恰如溪水轻轻悄悄地流淌,而忧郁与伤感也在逐层弥漫。
横向关系:根据文本思想表达的需要,从不同角度、侧面和范围选取若干材料或事件分别叙说和论证的结构形态。比如说明文,常常以事物的空间组合关系为依据来安排。
纵横交错关系:依据事物发展本身就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客观事理所包含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性质来安排文本层次的结构形态。例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穿插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所发生和进行的种种事实和情况。
⒉层次和段落
(
)层次:也称为“意义段”,是文章中各层意思的表现次序,标志着文章内容展开的步骤。作者在行文中一般不注明它的起讫,由读者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划分。一篇文章的主题往往要分几层意思才能表达清楚,每一层意思就是一个层次。
层次的划分体现了作者基本思路的走向和文章内容展开的逻辑顺序。层次表现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及人们认识和表达问题的思维过程在文章中的反映。层次安排的次序和位置,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不得任意删削颠倒。文章各部分安排须分清主次轻重,有泼墨如云,也有惜墨如金。
不同文体在层次安排上有不同的方法。议论文的层次应根据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确定它们在文章中的地位和次序。记叙文的层次应按照事物发生的先后、因果、始末的关系及空间位置来安排。
(
)段落:是文章中以段首空格形式自成起迄、相对独立的结构单位,常称为“自然段”。一个自然段中的文字一般应集中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是层次的具体表现形式。文章应说是积句而成段,积段而成章。
层次和段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层次是整体布局的问题,是整篇文章展开的一个步骤。层次可包括段落,段落从属于层次;有时一个层次的内容比较单纯,只需一个段落即可说明,这时候层次和段落在形式上是一致的。一般而言,层次大于或等于段落。
在写作时,先要把文章的层次安排好,具体的段落在执笔时再斟酌、确定。
划分段落要求,首先要统一完整,看段中的话是否把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说完整了;凡是揭示层次内容必须单独成段的,就要作为一段。其次要长短适度,段落多少长短没有一定标准,应视文章内容的需要,体裁的特点,有利于表达来确定。一般来说,篇幅较长或论述细密、叙描真切的文章段落也相应长一些。如学术论文,为了展开细密论述,不割裂论点、论据和逻辑推理,段落十分规范,普遍较长。马克思、黑格尔、康德等重视科学论述的大思想家所写的段落往往很长。有些文章,为强调重点表达感情,常常有极短的段落,如《论雷峰塔的倒掉》的结尾,“活该”两字自成段落。
⒊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运用过渡和照应,可使文章思路彰明、气势贯通、结构严谨。
(
)过渡:是文章中各层次、各段落之间的桥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过渡词、过渡句、过渡段使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一般在这些地方需要过渡: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由叙入议,或由议到叙,由写景到抒情;今昔相联;地点、事件转换;由环境到人物;从概述到详述,或由详入简,从正面到反面,或从反面到正面;等等。
是否需要有过渡的语言形式,视实际情况而定。段落间如有严密的内在联系,不用语言形式的过渡,同样可使结构连接紧凑、文气连贯。所谓天衣无缝,话不接而意接,正是过渡的精妙所在。
(
)照应:照应指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和呼应。照应使前后文彼此配合呼应,体现前后文之间的间接联系。在文学创作中,这一手法运用得极为普遍,因为文学创作讲究结构上的波澜起伏、回环跌宕。而在应用文写作中讲究结构上的平直,不强调结构上的曲折变化。
伏笔:事先只作不引人注目的提示。如莫泊桑的《项链》,福莱斯蒂太太毫不在意地让罗瓦塞尔太太挑选项链,而当罗瓦塞尔太太归还项链时物主连盒子也没有打开便收下了。
呼应:是对前面伏笔的回应。《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中写曹无伤: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作者似乎随便提及曹无伤,直到刘邦脱险回营才一笔呼应:
……沛公至军,立杀曹无伤。
这实在是惊人之笔,它极其自然地把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勾勒出来了。
需要照应的地方:标题与正文;首与尾;前文与后文。
只要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不可能没有照应,但并非处处要照应。现代小说创作不太讲究照应,他们追求事物的或然性,人物和事件常常突然而来,突然而去,形成一种开放性的结构。
⒋开头与结尾
比较而言,开头和结尾更多地体现着文章的结构艺术或写作技巧,而文章的主体则更多地负载着文章的思想价值和情感内涵。
(
)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