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佛公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敢保证,都符合你的要求,而且我还招到了几个功夫高手!”王小军看李然没有不高兴的样子,胆子也大了起来。
“真的?”李然之前和王小军提的要求就是会功夫的优先。
“这个是我自己亲眼看过的,不会有假!”部队里也是一个讲实力的地方,有没有功夫相处久了王小军都看在眼里。
“那行,这些人我全都要了,但是,我事先和你说好,如果这些人里面有人出了问题,你要负起责任!”亲兄弟明算账,李然必须把这个事先讲清楚。
李然把王小军和这些人都推给了刘定杰,他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在正式开办电影公司之前,李然特意和赵勇一起去了台北,因为那里是全台岛电影公司最多的地方,也可以帮助李然了解台岛电影现状。
台湾电影是有很风光的一段时期的,六七十年代,也就是李然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武侠和青春爱情片,特别是改编自琼瑶或者是琼瑶编剧的电影非常吃香,还有就是生活化很感性的电影。比如李然刚穿越到台岛的时候,琼瑶拍过一部电影叫《云水谣》,这部电影的票房就很不错。但是,这个是不能跟港岛相比。台岛的这些电影勉强还可以在台岛上取得不错的票房,但是一出台岛,港岛基本上不太买台岛电影的账,更不要说台岛电影走向国际,像港岛的电影公司一样把电影拷贝卖到东南亚了。
台岛的电影很讲究艺术性,但是电影是要赚钱的,光拿奖,电影公司还怎么维持下去。这一点,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就做的很好。商业大片照样拍,而且好要多拍,但是又兼顾拍艺术片,这些艺术片就是朝着奥斯卡小金人去的,票房反倒是在其次,这种明确的分工反而很吃得开。
电影不是给学院派看的,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商业片为什么比艺术片要更有市场,就是因为商业片贴合群众的需要,说白了就是接地气。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港岛星爷的片子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星爷的片子大都是讲述小人物的故事,观众更愿意买单。港岛的电影都是靠走大众路线赢取电影票房的。你可以说港岛的电影媚俗,但是,正是因为港岛电影的媚俗才创造了一个黄金时代,连外国人都称呼港岛为“东方的好莱坞”。
说道艺术性,就不得不提到台岛的金马奖。
金马奖自
年创办,是政府为促进国片制作事业,对优良国片及优秀电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项竞赛奖励。「金马」二字取自于金~门、马祖的头一字组合而成。亦符合全球主要影展界以「金字招牌」为号召的潮流。后来港岛的金像奖就是在台岛的金马奖上脱胎而成。
台~湾金马影展是台湾年度性文化活动,其目的是借由欣赏艺术电影以推广国内外电影,进而了解世界各地文化。创办于
年,由台~湾的“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赞助。每年举办一届(其中
、
年停办),主要评选对象为台湾电影,后扩展了香港电影,
世纪
年代后将大陆电影也纳入评选范围,是一个世界华语电影年度评选的奖项。
第二部分为金马国际影片观摩展,此为非竞赛影展,广邀世界各国当年度的杰出电影作品参展,目的在将世界级的优秀电影介绍给中国观众,拓展中国人观影视野,并激发更多的创作活力。
金马奖着重鼓励艺术性色彩浓厚之电影创作特色,导致部分电影工作者批评金马奖流于艺术化与抽象化,对鼓舞台~湾商业电影的发展没有帮助。
后世
年,著名导演蔡明亮在该年度金马奖举办颁奖典礼之前,公开宣布从此抵制参加,表达对金马奖执行委员会及评审委员的不满心态。
在后世,提到台湾著名的导演,大家马上想到的就是拍过《卧虎藏龙》、《色·戒》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李安,还有一个就是拍过《早安,台北》等电影的侯孝贤。不是说台岛没有其他的好导演了,只是相对于大陆人来说,这两个人比较出名。
但是如果说到港岛的导演,大家马上就可以说出徐可,墨镜王王佳卫,王京,星爷,刘正伟等一大堆,而且各种异彩的导演都有。
台岛的李安和侯孝贤的电影里始终都带有艺术性在里面。后世李安在好莱坞拍过一部大片叫做《绿巨人》,被美国媒体批评说电影描述绿巨人的心里活动太多了,结果《绿巨人》赔了。和李安有过相同遭遇的还有吴雨森,他的一部《风语者》赔得差点让自己的东家破产。最后还是靠《刺客联盟》挽回了名誉。所以也就有了吴雨森转战华语电影,拍摄了历史大片《赤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奥斯卡之后,李安很豪气地说自己就是再赔上十部电影,还是会有人来找他拍电影。
台岛的演员很多都去了港岛,电影人才的流失也造成了台岛电影的青黄不接。这就跟全世界的电影人都奔去好莱坞一样,比如后世大家熟知的琼女郎双林,林凤骄,林清霞,以及王组贤等都选择去了港岛发展,最终在港岛电影绽放出她们的光彩。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英国,英国对电影征收高额的税收,这就有点杀鸡取卵的味道,等于是英国自己傻乎乎地把大批英国电影人推向了美国,便宜了好莱坞。好莱坞不少知名导演和演员就来自英国。
与自己拍电影相比,台岛的资本更喜欢投资到港岛电影,或者干脆守着院线坐收电影分成。拍电影很烧钱,而台岛资本的流失无法给台岛电影提供充足的资金。没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台岛就拍不出好的电影。台岛拍不出好的电影,台岛的资本就流向港岛。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异的循环。
在港岛,大的电影公司有嘉禾和无线,还有后来的新艺城以及德宝等,但是说起台岛,摆得上台面的电影公司几乎没有,这确实给台岛丢人。
特别是到了七八十年代,港岛电影进入黄金时期,台岛的资本像鲨鱼闻到了血腥味一样全部挤向港岛,十部港岛的电影最少有一半有台岛的投资。他们一个个财大气粗,挥舞着手中的钞票找上港岛的电影公司,导演。
后世有人批评说港岛电影走向衰落和这帮人有很大的关系,一旦有电影红了,他们就纷纷冲上去跟风,《英雄本色》红了,他们就拍《英雄无敌》等等,扰乱了港岛电影的正常秩序和良性发展,所以港岛电影人对这帮人也是既爱又恨。
台岛的政策是实行严格的文化管制,有党禁和报禁这两座大山,压得台岛的电影人蹦不起来,自然就没有什么创新了。和台岛相比,港岛给了电影人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台岛的黑帮,比如著名的竹联帮。实际上台岛的黑帮对台岛本土电影的影响相对港岛来说要小很多。
六七十年代,台岛和港岛以及棒子国和新加坡四国并称为是“亚洲四小龙”,被世界视为“亚洲经济奇迹”,但是台岛的经济奇迹并没有持续太久,经济的衰退也是台岛电影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之一。
后世的台岛也出过很多不有名的电影,&#
;《海角七号》、《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等电影票房都很不错。但是,如果仔细看看这些电影的发行方就知道,他们的背后站的都是好莱坞几大电影公司巨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除了导演,从演员到制作发行,跟台湾根本搭不上不关系。可以说,台岛完全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倾销地。
在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台岛基本上扮演了一个港岛电影院的角色,这是台岛电影的悲哀。
这个时代,台岛的电影公司规模很小,院线也不多,电影院也不大。
在台北,小的电影公司比比皆是。和港岛相比,台岛反而成为了小的电影公司生存的宝地,因为台岛的竞争也比港岛小。
也正是因为台岛电影人狭隘的眼光,不思进取,缺乏创新,台岛电影才会这样不堪。
港岛电影人兼具了西方敢于拼搏的精神,敢于竞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造就了港片的辉煌,但也因为恶性的电影竞争,港岛电影也走向了下坡路。后世的港岛电影基本上靠大陆庞大的市场养活,因为韩国、日本和泰国等本土电影的复兴崛起,他们的海外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市场早已经萎缩了。
在考察台岛电影现状的同时,李然和赵勇也在有针对性地寻找合适的电影公司。
作者注:出了一点小状况,老同学来学校,小色白天只好陪着他。
卡文了,发现越写到后面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