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十五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棉花糖小说网www.aaeconomic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一次,不独是陈规。连张角都倒抽了一口气。他们甚至看到了许多围观的宗室旧官中敏感之人,脸上流露出恼怒、惊讶、惭愧及沉默等各种不同的表情。
“好一个狄烈,好一座夜校……”陈规喃喃道,“这些人本是我大宋子民,他们是我大宋的农夫、商贾、军兵、匠人……朝廷不可能面面俱到,将恩泽落实到任何一个具体的百姓身上……所以,一旦有不公之事,他们难免会有不忿、怨怼。而咱们的这位殿下,恰恰就是钻了朝廷的这个空隙,利用一些无知庶民对朝廷的不满。更加以放大这种情绪。并且巧妙利用了一个夜校,让士兵们识字,同时灌输思想——他所需要的思想。如此一来,天长日久,子民终将会对故国离心离德……此人当真是一个王子。否则焉能想出这等釜底抽薪之计……”
张角也是苦笑:“想当初,开办夜校,让这些大头兵识字念书,并请诸多女子教授之时,不知多少我辈中人暗地里耻笑不齿。却不曾想到,此物竟有如此大用……嘿嘿。我张某人也算是长了一回见识……”
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下,狄烈的这个多少有点古怪的身份问题。狄烈说自己是大汉遗民、海外岛国的王子,这一点得到了朱皇后的承认,并在宗室子弟及官员士子们的面前加以肯定。所以,狄烈的这个殿下的身份算是坐实了。
但是,若是认为狄烈有了个王子的招牌,那些官员士子及普通百姓就会对他摇尾巴,一脸巴结或陪小心的样子,哪就叫离谱了。在这些大宋官员及士子百姓眼里,狄烈所说的这个叫“台湾”的岛国,大概就如同大宋周边的那些小蕃国,如:真腊(柬埔寨)、渤泥(马来西亚)、麻逸(菲律宾)、暹罗(泰国)等等一样的存在,甚至比不上那些稍大一点的小国,像大理国、越李朝、朝鲜之类的国家。
那个刚刚被金国灭掉的大宋,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足、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这种富足与文明,毫无疑问会吸引周边许多蕃邦小国,以朝贡形式,仰慕天朝上国而来。
汴京城里头的百姓,别的不敢说,身为首都人(想想现在的首都人民,哪怕是扫大街的,见过的国家元首还怕少了?那种气场只怕比外省公务员还强),这些各蕃国的使者小王之类的,又怎么会少见了?当时大宋国民的心态,就跟现在的欧美发达国家差不多,你就是阿拉伯王子来了,那也就是个有钱的劣等人而已,没什么了不起的。这就是大国心态,一个普通国民也敢向别国皇储呲牙。
无论是大宋的官员士子还是普通百姓,在他们的眼里,一个蕃邦小国的王子,不比本国一名下县的知县更来得尊贵。好在狄烈还捎带了个“大汉遗民”的尾巴,证明自家与宋人同出一源。否则只怕会被归为那些南洋猴子一类,更不招人待见了。
而这。就是狄烈所要的。否则,你一介白身,凭什么在我们这些天潢贵胄、高官显贵、高门士子面前站着说话?狄烈只是一个人而不是神,他还没有挑战世俗规则的能力——至少现在没有!所以,一个平等的对话权,对他而言很重要。也正因为有了这层身份,这些宗室子弟与官员士子们。才在朱皇后的劝说下,勉强愿意在他手下干点事。好歹人家也是一个小国王子,给他办事也不算委屈。至于人家的国已亡了。只剩一个光杆王子……这又有什么关系?只要人家身上有那层镀金就行了。再说了,咱们还不是一样的亡国了?同病相怜啊,说不定会有共同语言呢……
现在狄烈的事业正值草创伊始。有太多的事要忙,暂时腾不出手来甄别这些故宋的遗老遗少们。他目前对这些人实行的方针是稳定为先、量才施用、边用边看、去芜存菁。等到实力足了、人才够了、权力稳固了,再对这些人来一次大洗牌:忠心可用的,留下来;三心二意的,赶出去;心怀不轨的,脑袋留下来,身体扔出去。
当然,想要做到这一步,狄烈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慢慢消化自己所获得的丰硕战果……
目下。能得到狄烈真正重用的只有两个人:陈规与张角。
陈规这个人,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很忠心于大宋王朝的正统儒生。他之所以对两宋王朝忠心耿耿,除了自身的性格与儒家忠君思想的熏陶之外,还与他身处的环境密切相关。陈规虽然是山东人。但在另一个时空中的历史,他一生中都在南方任冇职。从未踏足过被金人掳掠蹂躏的河北、河东与山东故土。没有身临其境的那种“北望王师不顾去,一行浊泪落胡尘”的深刻绝望,当然就不会对那个小朝廷产生反感以至离心。
只不过,现在陈规的命运轨迹已经改变,那么。他对宋室的忠心会发生改变吗?答案,只有时间才能揭晓……
张角此人却又与陈规不同,从他早年任蔡府西席时,所干的那件雷人的事,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那种不拘泥于常理,敢想敢说敢做的人。不知是不是因为与历史上那位唱响了汉末招魂曲的造反大家同名的缘故,这位张角也很有几分不安分之心。他并不介意为谁出力,他看重的是,这个势力是否有前景,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不得不说,如果狄烈没把张角给截下来,让他被掳至金国,他最终也很有可能在金国出仕。历史上,被金国掳走的宋国官员们,绝大多数最后都成为了金国的汉化之后的南面官……
故宋的官员士子们心情如眼前的大雨般,飘零紊乱,百般滋味在心头。而点将台上的仪式在继续……
“学员董先,训练考评:中;此战毙敌一人;总成绩:中。现予以结业,任命为第二步兵营第十都甲队第一什什长。董先,上台接枪。”
董先是一个大块头,年青而孔武有力。事实上,这个人在历史上也颇有名气,是一员敢打敢拼的勇将。历史上的董先当然不是《说岳》里面的那个“面如锅底,手持月牙铲”的山大王。此人出身军伍,为原井陉关准备将关忠勇手下的持旗手,臂力绝人。如果不是狄烈的出现,董先在不久之后,就会去投奔知河南府翟兴。此刻机缘巧合来到了狄烈手下,相信将来的成就会比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更大。但这个时候的董先,多少有些不服。他一丝不苟地敬礼、接枪之后,大声说道:“报告总教官,学员董先,有一事不明,可否请教?”
狄烈瞳孔微微一缩,有趣,是个有胆量的家伙。随即干脆利落地蹦出一个字:“说!”
“昨日之战,俺只杀敌一人,那是俺运气不好,俺认了;但是,俺的训练成绩,绝对不比燕七郎差,甚至还超过他……为什么考评却只得了个‘中’?”
狄烈没说话,只是向后招招手,站在点将台一角的卫士,迅速撑开油纸伞,将一沓材料送过来。狄烈翻到其中一张,看了一会,点点头,挥手让卫士退下。
狄烈迎上那一双毫无畏惧的眼神,沉声道:“学员董先,你说得没错,你的训练成绩,的确很好,几乎全部是优。单就这一点而言,全营四百二十八人,你可名列前十以内。”